想要創業,又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日本青年創業家教你這個方法,讓人意想不到啊

2017-04-12 17:22

? 人氣

如果看了好幾本商業實用書,覺得內容從頭到尾都很新鮮,這時你應該要判斷是自己書看得還不夠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便是管理大師杜拉克的書,大家一開始讀都會覺得受到很大的刺激,但看了同作者其他兩、三本書後,當你覺得「什麼嘛,內容都一樣」,這便是逐漸接近本質概念的證據。不是作者跟出版社偷懶,而是因為基本概念的本質並不會隨意更改

接近本質的那一刻,書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要達到那樣的層次,必須持續閱讀,努力磨練自己的思考能力、知識跟眼光。

如果是想要創業的年輕人,以閱讀一千本書為最低限度,努力看看如何?如果從零開始計算、每個月二十本的話,須持續閱讀四年。

很多人會說「沒有時間念書」,但那其實是因為不念書,所以才沒有讀書的時間—本田直之在《高效能閱讀法》一書中這樣說道。明明可以透過閱讀學習他人的經驗與知識,卻不好好利用;想自己披荊斬棘開路,等同於讓人生繞遠路,時間會不夠是理所當然的。

我一年會買六百到八百本書,別人推薦的書一定買,喜歡的作者的書則會全套蒐集。題外話,超級一流的人才當中,也有人一個月會花上十五萬元買書。

商業書一本頂多三百元,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最容易投資自己的方法。覺得書很貴的人無法想像那些投資將來會帶來豐碩的成果,這是底層員工才有的時薪想法弊病。

我開始熱中閱讀,是三十多歲被委任管理公司內部新創投資的時候。會這麼晚才覺醒,是因為二十多歲時職位尚低,工作內容大多符合自己的經驗與才能。但是,當想自己創業時,察覺到擁有的資訊量實在不夠,所以十分焦慮。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書籍,當作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日本約有三千三百萬名正職員工,但商業類實用書籍只要賣超過十萬本,就算非常暢銷了,兩者的比例不到一%。而且,正職以外的人當然也會購買,所以實際的比例更低。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閱讀本身具有稀少性,因此產生了價值。

有時,周遭的人很佩服我買這麼多書:「你能擠出這麼多時間念書,好厲害啊。」其實,這完全是誤會。經營公司的同時,我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能每天閱讀三本書。

我的情況是,一年即使買了一千本書,真的會看過一遍的,只有兩百本左右,其中會精讀的約二○%。只有對現在而言非常重要的書,我才會認真讀。認真仔細閱讀(特別是實務操作的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實際嘗試,所以會花時間),是指畫重點、做筆記或貼標籤,重複閱讀數次。當你能夠想像作者的思考過程,就是閱讀完畢的那一刻。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書,基本上都只是瀏覽。

我會將購買的書籍委託代客掃描服務業者轉為電子檔,作為自己的資料庫。將資料儲存於Google雲端,使用OCR(將圖像轉化為文字的光學文字辨識技術)辨別文字,有需要時就用關鍵字搜尋,便能馬上調出資料。

我們要做的是下判斷,而不是熱中於蒐集資訊。如果只是參考書籍,沒必要一字一句精細閱讀。

如同哲學的思想系譜,現代的商業實用書籍也有基本的理論與方法論。回溯其根源,就得看原文書;若再往上回溯,則要看經典。

現在的商業實用書籍非常適合用來觀察潮流,因此閱讀的數量越多越好。另一方面,越是往上回溯根源,越能夠學習理論與方法的根本,所以我建議慢慢仔細閱讀。

如果不擅長閱讀厚重的原文書,利用「社交閱讀」如何呢?每個人只閱讀被分配到的章節,按順序從第一章口頭說明各章節的內容。這個方法也可以使用於普通的商業實用書籍。如果想以團隊的方式共享書籍內容的話,可以指示成員:「從現在開始二十分鐘,一個人閱讀一個章節,之後到會議室集合,每人用五分鐘發表自己閱讀的內容。」由五個章節構成的書籍,只要四十五分鐘就能知道它的重點。

擷取商業實用書有用之處;仔細精讀原文書與經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智出版《強習慣:工作效率提升120%、30歲前擁有9間公司的關鍵》(原標題:想創業,就讀千本書)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