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屹立不搖!一次看完台中第二市場必吃美食,肉圓、咖啡、手路菜都是經典啊

2016-11-27 08:00

? 人氣

第二市場內集結眾多知名的美味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總是吸引滿滿的人潮。(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第二市場內集結眾多知名的美味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總是吸引滿滿的人潮。(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如果想品嘗台中在地美食,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第二市場!這個曾經是「日本人的市場」的高檔市集,如今已成為在地人品嘗難忘古早味,外地人必訪知名美食的好地方。來到即將屆滿百歲的老市場,除了吃吃喝喝,不妨也探訪一下傳承一甲子的老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座市場能被稱得上「傳統」,背後傳達的意義會是什麼?是落後髒亂跟不上時代?還是年代悠久饒富文化內涵?市場是買賣有無的交易所在,隨著交通工具的便利與購物空間的多元化,台中市發展了近一世紀的傳統市場,老早褪去衛生現代性的外衣,成了懷舊的異托邦(heterotopia)空間(編注:異托邦又稱為「異質空間」,指在真實世界中被有效實現的烏托邦),其中又以1917年設立的新富町(第二)市場最具代表性。

百年市場裡的六條通與六角塔樓,滿足觀光客對異質空間的想望,假日總有許多觀光客帶著相機在磚紅的建築物裡流連。隨著網路美食客的推波助瀾,肉圓、匡(焢)肉飯、意麵、紅茶、菜頭粿等,或是以阿嬤的相思為號召的麵攤,總是吸引滿滿的人潮。然而第二市場之旅,除了非常重要的走馬看花與吃吃喝喝之外,其實還有更多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

1917年設立的第二市場曾是「日本人的市場」,市場通道規劃為六角形放射狀,故名為「六條通」,圖為露天廣場裡的六角塔樓。。(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1917年設立的第二市場曾是「日本人的市場」,市場通道規劃為六角形放射狀,故名為「六條通」,圖為露天廣場裡的六角塔樓。。(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美食的歷史文化

談起第二市場的美食,最知名的莫過於肉圓與滷(魯)肉飯。肉圓起源於1950年代的「丁山肉圓」,第二代由次子守著「丁山」老字號,長子則另起「茂川肉圓」,兩家店目前都已由第三代接班,各自有忠實的粉絲。

滷(魯)肉飯由「李海魯肉飯」與「聰明担仔麵(魯肉飯)先後在1960年代打響名號,也成為市場的招牌美食,之後又陸續出現網路排隊名店「山河魯肉飯」,以及在地人才會光顧的老店「魚皮李」、「魯肉邱」等。這裡的滷肉指的是焢(匡)肉,這與北部有極大的差異,許多觀光客不敢吃肥滋滋的焢肉,有些店家也會貼心的詢問顧客喜好的肥瘦部位,讓第二市場的滷肉飯成為全民的美食。

現在看來,焢肉與肉圓都是尋常百姓家的一般飲食,但在1950–1960年代,它們會選擇在傳統市場內落腳,一定有其時代意義與歷史脈絡。在那個市場周遭還是地王的黃金年代,附近林立的舞廳影城、食堂餐館都不是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場所。市場內的平民美食,隨著台灣養豬事業的興盛,一塊大大的焢肉(重量)、或是咬來頗有嚼勁的碎肉丸(重質),在經濟起飛、勞動力需求龐大的時期,成了勞動階級最佳的「蠻牛」(編注:提神營養補充品),也是庶民大眾可以擔負得起的奢華享受。

市場內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市場內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一甲子的製麵史

如果願意穿越擁擠的排隊人潮往市場裡走,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建築樸實的傳統廟宇──武德宮,裡頭供奉著生意人最為敬重的關聖帝君。就在廟的後頭,有一家傳承一甲子的「宏仁麵行(大麵矮)」,市場裡販賣的麵條大都出自這家三代傳承的老店。

現年七十六歲的蔡老先生回憶一甲子前的第二市場,他說,「父親原本在彰化學做麵,後來到第二市場附近擺攤,換了很多地方,一直沒有固定的攤位。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本在市場裡的日本人都回國去,附近許多做生意的台灣人就進來了,父親也是其中一個,那年我才五歲。父親只做台灣黃麵,1962年我接手後才開始製作大麵,就是一般說的外省白麵,或叫陽春麵。以前同業感情很好,大家常聚在一起聊天喝茶、交流製麵技術,外省麵就是這樣做起來的。」

一家製麵廠可以傳承一甲子,儘管客人已由零售轉為以各大知名麵攤為主顧,傳承三代的老店機器仍然不斷運轉,幾斤重的麵條忙著往外送。老先生強調,麵條的成分只有鹽巴、麵粉和水,就這麼簡單的一家製麵老店,傳承一甲子的台灣戰後製麵史。

夕陽商店的回顧

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生活空間主要分布於今成功路(干城橋通)一帶,以第一市場為主要消費市場;第二市場因位於新町、富貴町而名為「新富町市場」,與其銜接的中山路(新盛橋通)都是日本人活動的空間,被稱為「日本人的市場」,高級絲綢布莊、舶來品商行林立,階級的空間分布相當明顯。

戰後初期,第二市場的環境髒亂不堪,違章攤販林立。1954年,當時的中區區長王瀛洲形容:「店舖參差陳舊,出入通門混雜無章。益以邊攤販麕集,爐煙障蔽,污水四溢,既妨市容、復礙衛生。」那時的市長林金標也提到:「日據時期台中市原本是幽美的都市,因人口急增、經濟日迫而有褪色之觀。」那年市府強力拆除中正路(今台灣大道一段)上的違章建築,改建十二間店舖,希望以市場的衛生建設帶來經濟繁榮與反共救國的勝利。

儘管政權更迭,日用品的使用習慣並沒有立刻改變。戰後,有幾間新建的店舖經營委託行,在洋貨尚未能進口的年代,以跑單幫的方式,從日本帶回客人需要的服飾或日常用品,現在則轉為服飾店的經營型態。

目前市場裡也還有幾家日本商品專賣店,依舊迎著稀稀落落的往來客人。今年八十一歲的王奶奶就守著一甲子的店舖,從雙十年華做到白髮斑斑,只是這幾年生意愈來愈難經營,一來主顧已年老淍零,再則日貨商店已經不稀奇。王奶奶對第二市場的商家可說如數家珍:「第二市場的攤商幾乎都是老店家,可以維持到現在的大都由第二、三代接手。生份人(台語的陌生人)生理(台語的生意)是做不起來的,生理有很多技巧和門路,老店家讓下一代進來跟著做幾年,才慢慢放手由他們去經營。像我們這種店就沒有延續性,老人家沒辦法出門後,家裡的序小(台語的晚輩)會先買好東西回去帶給他們,再加上外面交通太混亂了,生意沒落是自然的現象。」

王奶奶和先生兩位老人家守著偌大的一家店,熱情殷切的招呼聲依舊,只是多是熙熙攘攘的路過人潮,排隊等著爆紅的幾家美食攤,難得有幾位進店駐足的客人。

從日治時期便開始營業的慶周水果行。(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從日治時期便開始營業的慶周水果行。(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阿嬤的手路菜

兼具批發市場的功能,是第二市場與其他公有市場最大的差異。早在日治時期,中部地區水果、魚類、蔬菜大盤批發商都聚集在這裡,可以想見當時人聲鼎沸的市場景像,戰後幾十年仍維持著相同的場景。那時,肉圓、滷肉飯、古早味自助餐等就伴著「販仔」的身影開業至今。

後來隨著蔬菜、魚市、水果批發市場陸續消失或搬遷,接著是消費人口的西遷或移往郊區,在繁華時期致富的在地人離開了,動輒上千萬元的房子,外地人也買不起,於是傳統市場少了零售消費的人口。大盤批發商離開後,能夠留存下來的飲食店,除了被觀光客占滿的網路名攤,就是剩下三兩攤固執的古早味自助餐,像武德宮對面的「林記」、「阿娥古早味」都帶著濃濃的懷舊飯擔風。

少量現做、菜色多樣、味美價實,隨季節變換菜色,這裡只有家常小菜,和被稱為「阿嬤的手路菜」,這一味只有傳統市場才找得到。像中部才有的蔴芛湯就是季節限定,兩家老店都賣了一甲子以上,風光的時候 一天可以賣將近兩百斤,近幾年內行饕客雖多,但蔴芛產量卻減少了,南屯栽種區被重劃以後,只剩下霧峰烏溪橋的農地還有大規模栽種,但產量已大不如前。

到市場裡的古早味自助餐,可以嘗到「阿嬤的手路菜」蔴芛,這可是市場限定的美味。(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到市場裡的古早味自助餐,可以嘗到「阿嬤的手路菜」蔴芛,這可是市場限定的美味。(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傳統市場的摩登咖啡

日治時期引進的新事物,被稱為摩登商品,代表現代生活的初體驗,像來自德國、由日本引進台灣的虹吸式咖啡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享用完美食小吃的客人都會到六角樓拍照留念,市場的六角長廊是為了日照與通風的衛生需求而設計,在六角樓下的廣場可以享受日照、遠離人潮。七年前,這裡多了一家「三之一咖啡店」,讓遊客可以靜靜坐著享受片刻的寧靜,除了提供虹吸式黑咖啡,還兼賣咖哩飯、鮮果汁與水果冰品,有趣的是,店主夫妻檔恰好是第一、第二市場歷史文化的結合。

鼎盛時期的第一市場有三家知名的冰品店:幸發亭、景新與小白兔,而「三之一咖啡店」老闆娘劉乃鳳就是景新冰店的千金小姐,她談起當時台中蜜豆冰的風光歲月:「我娘家在第一市場賣蜜豆冰,它的原料很多,包括三種當季水果、三種蜜餞和三種豆類,鋪上滿滿的碎冰再淋上糖水和一碗杏仁露,很受當時的學生和成功嶺軍人的歡迎。」

因為蜜豆冰必須採用當季水果,第一市場景新冰品的千金與第二市場三寶水果行的少爺因此結成連理。三寶行陳家在日治時期以「丸良」為名,老闆陳竤志三代經營水果批發,1996年第二市場水果批發遷往西屯,兩夫婦也跟著過去做了幾年生意。陳先生笑著說,他整整賣了半個世紀的水果,再回第二市場賣果汁和水果冰叫「剛剛好」。「三之一」是第二市場的門牌號碼,以咖啡為主打商品,卻只賣一種虹吸式的曼巴黑咖啡。

老闆娘對自己的咖啡很有信心,她說:「虹吸咖啡壺(コーヒーサイフォン)是日本人留下來傳統咖啡煮法,早期第一、二市場的攤商經濟條件很好,我十七歲開始喝咖啡到現在剛好五十年,中間又跟了幾位老師學煮法,本來咖啡是煮給朋友喝的,感覺口味很好,大夥起哄說乾脆回市場開一家咖啡店。」就這樣,七年前他們回到懷念的第二市場,悄悄開起「三之一咖啡」。至於咖哩飯也同樣是應朋友的要求,決定供應販賣,跟大家分享。現在中山路與三民路入口的兩家水果行──「慶周」與「陳慶」,都是從日治時期經營到現在,「慶周」與中山路上的「樹根」、「丸良行」,都還是陳家人經營,「慶周」牆上一副對聯寫著:「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近一樣親」。

今日的第二市場裡,不論是網路爆紅的排隊名攤、老人家守著的夕陽賣店,或是以專業跟著流行轉型的咖啡店,唯一不變的是招呼客人那顆熱忱的心,這才是傳統市場的「真藏」。

台中市第二市場。(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台中市第二市場。(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第二市場小檔案

台中市中區三民路2段87號
(三民路與台灣大道一段路口)
營業時間主要為早上七點到晚上八點,週一休市。

特色:地上二層零售市場,屬三翼放射狀建築,以六角樓為核心。目前店舖54間、固定攤位150攤、臨時攤位約107攤,販售物品種類繁多,是台中美食集中地。

最新動態:自1917年開始營業至今,即將屆滿百年,2017年將舉辦第二市場百年慶典,市府已陸續推出系列暖身活動,並編列預算經費支應市場硬體修繕工程,希望再生、活化第二市場。

作者介紹│蔡金鼎

台中知名文史工作者,父母是傳統市場的魚販,豬肉攤是童年睡午覺的床板。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化資產與社會學,鍾情於社會邊緣議題,例如孝女白琴、原民(來台)老兵、傳統市場、檳榔產業、(非媽祖)民間信仰等,都是其關心的議題。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中好生活雜誌(原文標題:真藏台中第二市場 探訪美食的百年市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