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專文:印度萬花筒

2016-05-28 06:41

? 人氣

隨地而坐的行者。(印刻提供)
隨地而坐的行者。(印刻提供)

咖哩和馬薩拉茶

上路之前跟一位朋友一道吃飯,他好心叮嚀:「多吃點,到印度就沒得好吃的了!」這位朋友並未到過印度,是從耳聞傳說得到這樣的印象。我卻並不在意:旅行就是要嘗試體驗當地的生活,而飲食是最主要的一項;好不好吃是各人口味,只要吃下去不生病,越「本土」越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朋友倒是說對了一半:首先,在印度很少看到新鮮蔬菜的料理,而肉類的選擇不多,做法也缺少變化。其次,在印度喝不到好酒——印度飲酒不普遍,有些邦甚至根本禁酒,還有些地方法定飲酒年齡晚到三十歲;公眾媒體不准許酒精飲料的廣告,很多外國遊客不涉足的餐館根本不賣酒。

印度人多為素食,吃葷的人也幾乎都不碰豬肉;而牛是印度教的聖物當然不能吃,於是到處可見踱步覓食的聖牛,因為沒有人餵養而瘦得皮包骨。據說有非印度教的人,半夜偷偷捕殺牛隻,賤價販賣地下牛肉給非印度教的窮人吃——餓死事大啊。吃鴨子是聞所未聞,更別說其他的山珍野味了。所以在印度要「開葷」最常見的就是雞,我們從南到北自西往東,一路的葷食都是印度特色的泥爐烤雞(Tandoori chicken)。

還好印度米飯不錯,我們的晚餐多半是泥爐烤雞配飯,佐以印度唯一的Kingfisher啤酒。想吃蔬菜?菜單上都有「混合蔬菜」,端上來是泥醬般的東西,已看不出菜的原形或原色,只好用印度餅包著吃——至少印度麵餅我知道是什麼做的。

從前以為「咖喱」就是一種印度食物香料,後來才知道「咖喱」只是一個通稱,內容非常複雜,稍加變化就是不同的咖喱;但不能缺少的主要素材有丁香、芥菜籽、小茴香、薑黃、紅辣椒粉等等。我先入為主吃慣了日本風味的咖喱,偏甜且僅微辣;待吃到正宗的印度咖喱,相比之下日本咖喱像清酒而印度咖喱像烈酒。

印度最好喝的是加了特殊香料的奶茶——「馬薩拉茶」。Masala這個字就意為香料,紅茶葉裡摻有八角、肉桂、荳蔻、胡椒、生薑、月桂葉,但不掩茶香,再加糖加奶,簡直會喝上癮。

熱得實在受不了時還是想喝點涼的﹐卻又不敢喝水,只好喝平常不碰的瓶裝可樂。但隨即聽說印度可樂也不保險,很可能是回收瓶裝的「國產」可樂,所以最安全的還是回頭喝滾燙的熱茶,而且最好是裝在「一次性」的粘土杯裡。照理說印度的「回收」是全世界做得最徹底的,貧民窟的小孩都靠從垃圾場尋「寶」過活,怎麼會有像小土杯這樣用一次即丟的東西?原來這是一種用粘土捏製、稍作烘烤的極粗糙的小杯,用完一次之後就摔碎再揉製。據說原先是印度種姓制度下的產物:「賤民」用過的杯具即使經過清洗,其他階層的人還是不能用(頗像《紅樓夢》裡,劉姥姥喝過的茶杯妙玉就預備砸掉),於是最廉價的「一次性」土杯就被廣泛使用了,不僅解決階級問題還提供了衛生條件。注入這種杯裡的奶茶不免帶點泥土,也算別具風味的「加料」吧!別忘了香料還有殺菌消毒之效,作為一個小心翼翼的旅人,吃起加了香料的飲食似乎也感到放心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