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爾專欄:葛林速寫中年況味的黑獄亡魂

2019-03-03 05:40

? 人氣

我捨棄了上帝,上帝不要捨我

二戰後奧地利維也納由英美法俄四國共管,物資缺乏走私盛行。男主角美國作家馬丁斯(Holly Martins)應朋友萊姆(Harry Lime)之邀而來,到達後卻得知朋友已經意外死亡。他一開始懷疑萊姆被人謀殺,想查明真相,深入瞭解後,事情更加撲朔迷離。萊姆的葬禮上他認識了英軍少校以及來自東歐持造假證件的萊姆前女友安娜。少校告訴馬丁斯,萊姆實際上是在黑市交易中販賣假藥毀人無數的罪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劇照 (取自網路)
《黑獄亡魂》劇照 (取自網路)

迷人的女演員安娜卻對萊姆死心塌地,馬丁斯疑惑真相的同時也對安娜產生情愫。繼續查下去,馬丁斯甚至發現萊姆並沒有死,而是在戰後的價值混亂裡,以他自認為看穿一切的犬儒態度,冷血殘酷地詐騙牟利。馬丁斯試圖與少校合作緝拿萊姆,想交涉換取給安娜合法的居留身分。但安娜卻相信私人感情高於一切,不認為有公理正義可以當做出賣朋友的藉口。最後在維也納宛如迷宮的地下水道中一場追捕,馬丁斯親手把殺警的萊姆擊斃。這回真正埋葬了萊姆之後,安娜無法原諒馬丁斯,不發一語形同陌路。馬丁斯內心五味雜陳,衝突的倫理無法兼顧,只能苦笑。

對價值觀與自己迥異的女性一往情深,所感受到的內心荒蕪,是葛林的主題。《黑獄亡魂》之後兩年,他又在《愛情的盡頭》(The End of the Affair)中更進一步地表達。與《事物的核心》裡那句「上帝啊,我捨棄了你,你不要捨棄我」,同為葛林筆下允稱現代神學的精髓。

這部電影的編導、表演、攝影與收音都達到當年難以想像的高水準。以至於許多觀眾都懷疑真正的導演不是卡洛.李(Carol Reed),而是片中驚鴻一瞥的男配角──《大國民》的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實際上,威爾斯出現在拍片現場的時間少之又少,連下水道中的露面戲分都是後來在倫敦搭景補拍。真正讓電影出彩的是這個真摯不俗的劇本,然而電影觀眾中只有少部分人曾經在小說裡領教過葛林的能耐。

令人難忘的結局不是happy ending

不過葛林當時還沉浸在愛情的幻光中,本來寫的結局是馬丁斯在葬禮後追上安娜,兩人重歸於好;導演和製片都苦勸他改成安娜無法原諒馬丁斯,繃著臉形同陌路。葛林爭辯後只得讓步改寫,等到拍完在銀幕上一看,才明白在電影裡要這麼收尾才令人難忘。
在繃著臉形同陌路與追上去和好如初之間,電影與小說的媒體特性各自展現,同時也印證外在日常言行與內心形上價值永恆的緊張關係。

*本文原刊《新新聞》1669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