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搭建產學橋樑,翁啟惠對的價值不可抹煞

2016-04-08 05:50

? 人氣

翁啟惠陷入浩鼎風暴,但他貢獻台灣的初心,以及對於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協助,整個社會應該給予更宏觀與公平的看待。(資料照,余志偉攝)

翁啟惠陷入浩鼎風暴,但他貢獻台灣的初心,以及對於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協助,整個社會應該給予更宏觀與公平的看待。(資料照,余志偉攝)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因為浩鼎生技解盲,意外捲入內線交易風波,日前更傳出請辭消息。個人曾在2000年起主跑生技產業,直至2013年離開媒體為止,與翁啟惠有十年以上的採訪互動情誼,如今見到他將因負面消息下台,感慨之餘,想談談翁啟惠對台灣生技產業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歷來中央研究院院長,從來沒有像翁啟惠那樣和產業界有如此近距離對話,蔡元培和胡適都是人文方面的學者,吳大猷和李遠哲都是理論物理及化學專家,翁啟惠的專長在應用化學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幾次授權產業,是極少數擁有崇高學術地位、又兼具產業視野的科學家。

翁啟惠旅居美國時期,正值生技時代興起,Genentech和Amgen兩大生技巨擘都是投資家和教授聯手創業的成果,美國政府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案》,更允許政府資助的學研成果直接應用至產業,而不需直接回饋政府。因此,美國學者校外創業風氣比比皆是,但在翁啟惠回台接掌中研院院長前後,台灣的學術環境卻不全然如此。

台灣學術界與企業之間的早期互動向來保守,一來害怕圖利廠商的悪名,二來擔心學術自由會被商業利益綁住。這樣的風氣往好的方向看,是對真理的追求能不受專利的限制,學者能保有純淨的創新空間;負面影響是研究成果經常停留在實驗數據與論文成果,學者缺乏貢獻產業的誘因與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看,台灣的產業界,過去投入基礎研發也不多,許多企業老板言必稱「知識經濟」、「創新研發」,實際上僅投注少許研發費用於製程改良,目標是短期內讓生產成本更低,更缺乏從學界取經的耐心。面對生物技術這種直探基礎科學,動輒十數年方能修成正果的領域,不少企業老板不但是敬而遠之,有的更公開倡言生技產業不適合台灣。

在翁啟惠接掌中研院院長之前,個人猜想他應已很清楚台灣的產學風氣,在對學界演講時,經常可見到他的呼籲,是學術研究應該有造福社會的使命感。在生命與醫藥領域,就是鼓勵研究成果透過產業接力,實現成為醫藥品,這才能真正造福台灣人民,這才是學者應所當為。

在對產業界的喊話上,翁啟惠多年反覆提倡的就只有兩個字「創新!創新!創新!」任何能促進企業進行創新研發的法規與政策,都能看到翁啟惠勇於任事的參與氣魄。

在實質的做為上,翁啟惠2006年接掌中研院院長後,先是在隔一年力促《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更在2011年及今年鼓吹《科學技術基本法》條文補強;此外,為了加強台灣生技業在海外市場開拓,更願意為2010年兩會簽署的《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挺身背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