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再多小確幸也挽救不了臺灣經濟信心

2019-02-06 07:20

? 人氣

小確幸經濟無法提振台灣經濟信心。(圖 / pashminu@pixabay)

小確幸經濟無法提振台灣經濟信心。(圖 / pashminu@pixabay)

唯意識形態治國理政三年,一切政策措施祇顧政治掛帥與選票至上,就這樣把臺灣經濟搞糟搞頹了,待地方選舉大潰敗了,才想到要用一些些遍撒「小確幸」的小把戲「拚經濟」,冀在2020年大選之前「救起臺灣經濟」,俾期連任成功;但蔡英文這般精妙如此的盤算,恐怕所能見效奏功的可能性,應該都不會太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轉型正義盡撈光臺灣人信心與血汗錢

過去將近三年間祇見得囂張強勢遍處飛揚跋扈的「轉型正義」法制政策措施,徹底打趴了已然在野的國民黨及所謂「一切黨的附隨組織」,恣肆大筆開發漫渙採購耗費公帑掘盡國庫大錢,用無法非法之偽法公然明目張膽逕自搶奪人民財產、改革變造法制驅趕產企業廠商店號、社會大資本乃至人才資本委屈他遷外移出走,單是主政這兩年間對外金融帳的「資金淨流出額」就創破歷史記錄高達3.8兆元,不啻根本掏空耗盡了好不容易累積存蓄七十年的臺灣國力能力社會力經濟力。

在這種早已「賣力用心機」盡撈臺灣人血汗錢、斲喪臺灣社會發展信心背景下,卻想在此時,竟用一些較諸大掏空數額絕對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小把戲小確幸,繼續麻醉社會,佯裝作勢賣力拚搏「搶救臺灣經濟」「搶救臺灣人的經濟信心」,以騙取選票,可以想見,這種種都應該祇是根本罔然無效的獨裁專制治國手段。

從最近政府主政機關的「公務執行」觀點,以及準民間御用智庫單位的調研,所能夠提供社會看到的,最近三年來「蔡式偽民主專斷獨裁帝制」經濟治國績效,唯有用難堪窘迫可以理解形容。

國發會公布2018年12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6分,燈號轉呈代表「低迷」的藍燈,是自2016年蔡英文坐天掌政前3個月以來的首見趨勢現象;而2018年12月景氣對策領先指標降至98.49,連續七月個月下滑,同時指標降至98.45,是連續十三個月下滑。充分映現出,蔡英文政府的經濟治國績效表現的難堪窘狀。

景氣燈號顯示經濟正淪落到了大衰退期

景氣對策信號是1970年代中期以來作為觀察臺灣經濟景氣變動最重要指標,能準確反應實際經濟態勢狀況,也是行政院經濟施政措施採行的重要參考依據。目前景氣對策信號由九項指標組成,幾乎涵蓋所有經濟層面,2018年12月景氣對策燈號降至藍色「低迷」區間,主要是「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劇降至藍燈所致,其他共構的八項燈號也都維持在先前的低宕情境未變;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銷售量指數」及「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比起目前所見「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更早幾個月就已經降至藍燈,顯示代表臺灣產業經濟部門中上游階段的整體製造業成長發展情勢與廠商企業界投資經營信心,都比起最能充分反映國家民生經濟態勢的零售服務業更早陷入「低迷」,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所做的《臺灣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調查》,也不樂觀:臺灣主要代表性製造業廠商認為,未來半年臺灣經濟景氣情勢可以看「好」的比率,僅有18.7%,而對於未來半年經濟景氣情勢看「壞」的比率,則高達34.2 %,顯見國內領袖級製造業廠商都普遍無法樂觀看待2019年臺灣經濟前景。

國發會公布景氣燈號(國發會官網)
國發會公布景氣燈號(國發會官網)

陷整體臺灣發展於典型「平庸經濟」社會

而深受消費、投資成長遠遠不如預期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在2019年1月31日下修了2018年第4季臺灣經濟成長率至1.76%,這一數據不僅打破2字頭,更創下最近10季以來的新低記錄,連帶拖累2018全年經濟成長率降至2.6%,行政院主計總處依據政府公務統計數字,較上次預測值整整下修0.06個百分點;檢視2018年第2季至第4季經濟成長季增率,依序是0.28%、0.38%、0.40%,顯示整體臺灣經濟成長發展情況,完全呈現大趨緩衰頹的典型「平庸經濟」態勢。

從這一微觀個體經濟構面上的擴大劣化情勢,足可以具體推斷,在極短期未來,臺灣經濟頹退窘困局面,勢必會進一步擴散到整個宏觀總體經濟構面的經濟生產、社會勞動就業、國人外人資本投資等其他項目。2018年12月景氣對策信號的藍燈亮起,與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看壞,不啻宣告臺灣經濟景氣踩入大衰退期。

臺灣頹退敗壞窘困至少還得再拖延一年半以上

從既往大半個世紀的發展經驗比較來看,臺灣景氣循環的汰弱扶強現象,與美國經濟景氣演變模式狀況十分接近:依美國150年長期經濟景氣變動資料檢視,美國經濟景氣擴張期平均約39個月,收縮期約17.5個月。過去50年,臺灣景氣循環大致與美國十分接近,平均擴張期約為38個月,收縮期平均14.6個月。加上1990年代以來,臺灣外向型經濟與全世界經濟情勢的血脈連動性大為提高,這種與美國景氣循環共振連動關係更為密切,用以察看當前臺灣經濟景氣變化:從2016年3月藍燈之後開始稍有「平庸型擴張」,直到2018年12月藍燈再現,總共34個月,而推斷自2019年起必然跟隨全球經濟走弱而進入「景氣收縮期」,則幾乎可以推定,直到2020年新一屆總統誕生之後,臺灣經濟必仍處於相當頹退不振狀況;這當然對於蔡英文之尋求連任之路,極端之不利。

撿拾馬英九「補貼消費、補助購買」牙慧搶救當前經濟

將近三年時間,已使臺灣越累越深的經濟信心崩潰,肇致整個社會剝離佚散,復加上貿易戰衝擊下的國際外需市場贏弱成緩,當然削爆臺灣社會國民經濟信心,也嚴重惡化了整體經濟得以振作再起的僅有動能,以致全面陷落到了越來越趨頹退衰敗的困窘境地。

因此,憋到了20181124地方大選綠營總潰敗之後,才緊急飭由國發會出面,結合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於2019開年之初高蹈祭起「振興內需方案」,企圖假藉慣用的無心也從來就不曾用過力的「拚經濟」口號,重振臺灣經濟信心,起動早已熄火多時的社會經濟動能,能否奏效?一般專業評斷都並不看好。

20181227-國發會主委陳美伶27日於院會後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顏麟宇攝)

《擴大內需方案》究竟真議題 ?還是假議題 ?

這次國發會主催的「振興內需方案」,是一向祇看政治不顧經濟的蔡英文政府,不得不回過頭來撿拾當年馬英九甫就任時,所大力推動卻難謂為是曾成功過的「內需救經濟措施」牙慧,祇是這次行動並未再仿照馬英九作法實體發行消費券,而是直接動用行政命令逕自「補貼消費、補助購買」方式,來進行臺灣經濟搶救。

國發會《擴大內需方案》大方貼補國內旅遊及經濟部《電器產品補貼措施》有限對象地直接發錢貼補家戶個人的節能家電與電動機車等耐久財的消費購買,能否救得了臺灣衰敗經濟?能否振作得了當前已然撕離的臺灣社會族群感情?

尤其,還更因此讓普羅大眾公開質疑:究竟這是一個真議題 ?還是又來一個蔡政府濫興的假議題 ?

今天國發會及經濟部所提方案,並非創舉;即使是對蔡英文政府主政以來說,相類似的「振興內需方案」,更已然是民進黨當家作主理政治國以來第二次。

早在2018年3月31日,蔡英文就高舉「拚經濟」名目理由(實為黨私分贓),就已經提出「振內需」五大藥方:「前瞻計畫」「5+2創新產業」「能源轉型」「都市更新」「長照2.0」,每樣都是「以地方政府事業投資為主」(綠縣市分贓)之型態的「擴大投資」戰略,用以「激勵經濟」,因為都是屬於長期長效型計畫,非得五年十年時間無法奏效,以至於直到今天迄無任何績效表現可以顯見得到。

新《方案》規模格局反而大不如前

而今2019年1月24日在行政院拍板決定之下的《擴大內需方案》,規模格局已大不如前 :國發會推動「促進國民觀光旅遊擴大內需」方案,鼓勵國民旅遊,「將地方創生、小旅行及生態旅遊相結合」做出來這麼個「小小湊合」規模格局,想要擴大內需經濟,戛戛乎其難;而經濟部所提「節能家電及電動機車補助方案」,祇能限定針對於極其有限需求與有限對象,頂多也祇能施予極其有限補助,對於產業經濟部門的作用力,恐怕祇是「細蚊子叮大牛角」的無能無感罷了。

 即使以國發會與經濟部的推力,再加上交通部、農委會的輔翼側力,這兩個面向的期望「鞏固臺灣經濟信心」「振作拉抬經濟動能」的戰術性層次小作為,預期也產生不了太大太具體的具體可徵績效表現來;可以肯定倚待的,必然又會是「蔡英文自我感覺良好」、而老百姓「無衷無感」之應然實然結果。

至於說,思索對當前臺灣態勢,或許比較可能的強而有力的「擴張內需戰略」,純粹學理上,莫非兩個抉擇:要不「強力擴大投資」,要不「大肆激勵國內消費」:所謂擴大投資,一是政府以基礎建設為主的公共投資,或極受詬病的公營事業投資幾,二是民間生產力投資,包括國人資本與外人資本的創新投資或擴大營運 ;所謂激勵國內消費,就是要大大提增針對國內經濟部門的「購買能力」與「購買意願」,無論是國民的購買力或外來的購買力。

韓國瑜(左二)超高人氣持續不墜,占星師江之更分析顯示韓甚至會是台灣經濟的貴人。(顏麟宇攝)
景氣低迷,高雄市長韓國瑜(左二)成為庶民經濟的希望。(顏麟宇攝)

面向全球外需市場的強力攻勢戰略或有可能

在臺灣有限規模/範疇的經濟市場條件下,這兩個面向的擴大內需戰略,可能奏效的機遇,極為侷促不大。

原本諸多深刻掌握了解臺灣經濟本質及歷史沿革經驗的耆宿學者早已論證過:所有運用「提振內需」措施搶救臺灣經濟的歷史經驗,從來沒有一次真正成功過。主要原因是,內需與外需各占臺灣經濟份額比重太過懸殊,從來內需對臺灣經濟成長貢獻度,一向不曾超過 15% - 16%的上限,也就是說,即使內需成長個10%以上高位數水準,其可能拉抬整體經濟表現的,還是非常有限。

 今天,倘若當家主政者,真的有深意想要搶救臺灣經濟於當前的困頓難局,則恐怕唯有專心致志用大的投入,面向全球外需市場,發動強力「對外攻勢戰略」( empowered outward offensive strategies )一途,捨之必然無由可得。

和穩兩岸關係擴大外人外資來臺才是王道

然則,正當外需市場,無論是主觀條件或客觀情勢,都呈現一片艱難困頓之際,倘若蔡英文獨裁專斷主導的「兩岸關係政策」戰略取向,還是無法解脫意識形態「神主牌」的框鎖,持續口喊「維持現狀」骨子裡依然仇中抗中反中敵中不變,則對於當今臺灣經濟對外的最大經貿依存度市場,也就說高占46.6%經濟依存度,以及當下至少既有85% - 90%經貿順差來源都出自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絕對份額,卻不極力拉攏,反而要極力向外猛推,甚至「視之為罪大惡極敵人」而亟謀斷絕,或以備戰之姿極端相待,企圖勉強敵意相抗,則面向外需市場的「對外攻勢戰略」,勢必無以有效發揮積極作用與效用。

既然現階段臺灣經濟之步入衰退恐怕無法避免,加上美中貿易戰、大陸結構性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則在今天,臺灣經濟頹敗衰竭,乃至已然陷入危殆境地窘局,勢必永無紓解復興之可能 !而可預見未來,2019年直到2020政黨再輪替之年,此一嚴峻挑戰情勢,必定會愈來愈艱險。

為今之計,儘速鬆脫解開敵中意識形態枷鎖,全民一致努力,擴大經濟活水,提振內需投資,改善兩岸和穩關係,擴大爭取外人外資產企業來臺穩健投資營運,才有可能反轉困境,搶救臺灣前景於一線。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