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內閣「總辭」變「總留」,回應了什麼民意?

2019-01-14 07:09

? 人氣

蘇貞昌回鍋組閣,內閣總辭變總留。(顏麟宇攝)

蘇貞昌回鍋組閣,內閣總辭變總留。(顏麟宇攝)

九合一敗選後一個月又三星期,執政黨終於搞定黨務與內閣改組,除了正副院長與交通部長為三都落選者,是新閣「最大亮點」之外,其他部會率皆留任或次長升任,連教育部長都是卡管第一任部長潘文忠回任,很難想像這樣的內閣能如何回應選後新民意或接地氣?唯一的好處只有一個:老長官蘇貞昌回鍋組閣,蔡英文總統大概短期內不至於肆無忌憚再把手插進行政院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行政院要為地方選舉敗選負責?從政治意義而言,應該是承認民意對中央政策的否定,同時藉由內閣改組傳遞「改變」的訊號,透過改變重新爭取民意的支持。神奇的是,民進黨的反應竟是「敗方組閣」,輸愈多官愈大,這是這次內閣改組反民主之道而行的可議之處;更神奇的是,民進黨舉黨欣然雀躍,絲毫沒有一丁點違和之感。

20180411-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教育部就「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現況及推展情形」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質詢。(陳韡誌攝)
「卡管第一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回鍋教育部。(陳韡誌攝)

自我感覺良好的民進黨或許透過內閣改組,擺平了敗選的挫敗感,落選者組閣或入閣,讓支持者得到安慰,但却很難透過這樣的安排擺平「討厭民進黨」的民意情緒,而民進黨最大的麻煩是不肯相信「討厭民進黨」,竟然可能在蔡政府主政兩年多之後成為「全民最大黨」。賴清德固為敗選負責,然敗選的選將難道不該為自己負責嗎?

政府艱難,官員難為,蔡政府第一任所餘極有限的時間,要做到大刀闊斧的除舊佈新,的確有難度,對比四年前馬政府在二0一四年的地方選舉重大挫敗,內閣總辭,也差不多是「總留」,主官執意求去者多由副手直升,也才會有技術官僚出身的杜紫軍,六年之內一路從工業局長、經濟部次長、經濟部長,最後在行政院副院長職務卸任,杜紫軍或許是個人才,但他的仕途却是踩著國民黨的敗績「平步青雲」,國民黨敗得愈慘,他升得愈快,從反面看,他愈是升官國民黨愈是繼續衰敗,因為國民黨失去回應新民意的能力。沒想到,四年後,輪到民進黨失去回應民意的能力,對民進黨而言,不能不說這真的是一個警訊。

敗選的蔡英文總統,或許選擇的確非常有限,她要在最短時間內重整政府腳步,只能從「熟手」中找人,但不論如何,三都落選者齊入閣,國民黨再天才都做不出來的事,民進黨做到了!這樣的佈局到底是蔡英文意志?還是民進黨意志?對民進黨而言,或可以士氣大振慶幸「府院黨終於再團結」,但却無法迴避一個事實:這樣的佈局並未直面新民意,甚至是逆民意而為。

20181229-前立委陳其邁29日出席「世代對話,談改革」座談。(顏麟宇攝)
韓流吹倒陳其邁,反倒讓他成為行政院副院長(顏麟宇攝)

有論者以為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落選反高居朝堂,是為了挫三都當選人侯友宜、韓國瑜和盧秀燕的銳氣,可能想太多,畢竟每周院會直轄市長未必需要親自出席,非關本市議程派員列席即可;蘇陳林大概也不會故意和侯韓盧作對,畢竟和地方首長作對就是和地方民意作對,也是和自己曾有的地方基礎作對;但無可諱言,這樣的安排擺明了告訴民眾:敗選又如何?民進黨還是民進黨!這不是告訴「討厭民進黨」的民意,扳倒民進黨一次不夠,還得第二次徹底翻盤才行嗎?

蘇陳林三位落選者,或許自認敗選乃「非戰之罪」,因為「討厭民進黨」的生成因素並非他們,然而,一旦組閣入閣,他們就進入「討厭民進黨」的射程之內,除非他們能扭轉「舊疾」,什麼是「舊疾」?他們肯不肯承認那些是「舊疾」?用白話文講就是權力資源不能一把抓,即使修理政敵(在野黨)也得依法行政,對抗北京守護台灣也不能惡意抹紅對手。

所謂「敵人」,很大部份都是自找的,蔡英文總統若肯回顧過去兩年多,她所謂的「改革」為她製造了多少敵人?帶著敵意輾壓式地推動政策,不能擴大民進黨的基本盤,只會升高「敵意螺旋」,對內如此,兩岸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能把升高兩岸對抗做為國內選舉動員的利器,一來是對國家人民不負責任,二來台灣多數民意還是希望在不統不獨不武間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裝滿舊酒的「新閣」上路,必須祝福也得提醒,隨時把「討厭民進黨」擺在心頭,或許可以稍稍遏制「討厭民進黨」繼續壯大。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