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紀締造者》選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vs對抗共產的世界大戰!美國搖擺的台灣立場

2015-12-05 05:30

? 人氣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麥克阿瑟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威克島會晤。(資料圖/人民網)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麥克阿瑟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威克島會晤。(資料圖/人民網)

麥克阿瑟在戰後一手將民主引進日本。儘管小心翼翼地尊崇天皇的象徵性權威,他還是像個元老(genro)一樣統治日本;元老是十九世紀在天皇背後擔任顧問的資深政治家。麥克阿瑟頒佈了一連串命令,解放婦女、授權工會成立,並開始打破封建財閥(zaibatsu),即稱霸日本商業數百年的寡頭統治階級。《紐約時報》指出,他的治理「是政府的模範,也是和平帶來的好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麥克阿瑟的改革困擾了華盛頓的冷戰戰士。在佛瑞斯托與肯楠等人的眼中,那些痛苦的改變,尤其是對財閥的攻擊,導致日本動盪不安,因此也難以招架共黨分子的顛覆。一九四八年二月,圍堵政策的作者便獲派去對麥克阿瑟曉以大義。

肯楠發現,華盛頓與麥克阿瑟之間的關係「十分疏遠且充滿不信任,因此我的任務就像一名特使,負責打開溝通管道,並與一個敵對且多疑的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害羞的外交官竟然與率直的將軍相當契合,或許是因為兩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是心懷願景的遠見家。結果,幾乎不需要別人勸說,麥克阿瑟也明白共產主義對遠東與歐洲都是一大威脅。肯楠說服了麥克阿瑟,將重點從政治改革轉往經濟復原,日本的經濟奇蹟於焉展開。「我認為自己促成這種改變的角色,是我自馬歇爾計畫之後在政府裡所做最具建設性的貢獻。」肯楠後來寫道。日本成為反共的堅固堡壘,不過那是麥克阿瑟最後一次客氣地聽從華盛頓的意見。

這位即將年屆七十的老戰士不想只是擔任和平時期的地方總督。雖然他太瞭解戰爭,因而憎惡戰爭,可是北韓攻擊南韓時,他還是精神為之一振。身為美軍指揮官,他不把這場戰爭視為區域性的「維安行動」,而是他最後、最偉大的戰役,對抗的不只是北韓,還有共產主義。

他認為這是一場規模更龐大、爭奪全亞洲控制權的戰爭,因此不認同艾奇遜不願意「與蔣委員長綁在一起」。他認為蔣介石會是個潛在的盟友,平息共產主義浪潮的得力助手。七月底,他前往台灣與蔣委員長建立交情。

他受到十分熱情的歡迎。他親吻蔣夫人的手,稱呼蔣介石是「我的沙場老伙伴」,即便他們從未見過面;接下來是數不清的敬酒、宴席、部隊巡視。陪同前來的國務院官員明顯被排除在所有的會談以外。心滿意足之後,麥克阿瑟發出一份極為熱情的新聞稿,對蔣介石讚揚有加,然後返回東京。

蔣介石與麥克阿瑟(左)。(資料圖/騰訊)
蔣介石與麥克阿瑟(左)。(資料圖/騰訊)

杜魯門與艾奇遜感覺到遠方有麻煩,尤其是特殊管道的消息來源告訴他們,七十歲、來日無多的麥克阿瑟有意對抗每個地方的共產黨,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那是災難即將來臨的徵兆,儘管當時艾奇遜認為麥克阿瑟主要是擺擺姿態給共和黨右翼分子看。跟華盛頓的許多人一樣,艾奇遜假定麥克阿瑟希望從軍中退伍後進入白宮任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