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MISFIT嫁FOSSIL,到底FIT不FIT?

2015-11-20 06:30

? 人氣

今年初當我們和Sonny談到Hardware Club的社群概念時,Misfit其實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社群主要服務的對象(早期新創ㄢ。但Sonny非常喜歡我們的社群概念,還提出多個讓社群更加活化的建議,因此我們邀請了Misfit成為社群的成員,讓他們能夠給其他年輕成員成熟的意見,Sonny本人也成為我們的顧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Fitbit公開上市,以及Misfit在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的成長——麻省理工博士畢業的Sonny甚至將全家遷回他出生地的越南,定居在胡志明市——我們原本以為再給個幾年Misfit將成為非美國市場穿戴裝置的獨角獸(Fitbit主要營收都來自美國),沒想到突然間被Fossil Group收購了。

Misfit在穿戴裝置上,具有更完整的現代硬體新創的特質。(來源:Misfit官網)
Misfit在穿戴裝置上,具有更完整的現代硬體新創的特質。(來源:Misfit官網)

儘管沒能達到獨角獸的估值,但成立短短四年就能夠從無到有,只花了六千多萬美元的創投資金,就能將一間硬體新創執行到以兩億六千萬美元賣出,以創業家路程來說,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有趣的是,新聞發布後的隔天,Fossil Group股價開盤從前一天收盤的50美元左右重挫到37美元,市值瞬間蒸發了六億多美元。這其實應該跟Misfit的收購新聞沒太多關係,主要是因為當天Fossil Group公布了季營運數字,許多部門數字都大幅衰退,交易員也就毫不留情地開盤下殺,演蓋掉了引入數位新血Misfit可能帶來的長期縱效。

以Misfit來說,因為收購是以現金進行,所以股東(包含創辦人、員工和投資人)財富並沒有受到影響。剩下的問題是:現在選擇出售給Fossil Group,是明智之舉嗎?以Misfit在海外市場成長的勢頭,如果多經營一兩年再出售,甚至IPO,是否更好?

我個人的意見,其實Misfit此時選擇出售,以及選擇的出售的對象Fossil Group,以企業策略來說是正確的。

這兩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記步裝置,包含由大品牌以及各種新創所設計推出的。在功能性(計步、健康)的市場上其實已經出現完全競爭的態勢,毛利率不斷受到擠壓,因此剩下的版圖是感受性價值(perceived value)的市場。Misfit打響第一砲時,就十分明確的瞄準感受性價值,他們選擇用金屬材質而犧牲藍芽連線同步的距離,決定讓機身可以搭配各種穿戴方式(項鍊、領夾和手環)等,都是在基本功能性以上所建構的防禦機制,而他們也因此成功地在對設計很敏感的歐洲市場打下佳績。

但是這樣的防禦機制畢竟得靠持續的品牌建構維繫,能否像GoPro那樣單獨建立出自己的強烈品牌認知,其實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Fossil Group則是一個很強的手錶和皮件流行品牌,如果將Misfit的設計元素融入Fossil現有的產品線中,不但能立即享受到Fossil現有的在全世界的精品門市通路,也能相對快速地將產品線擴展到各種皮件——我個人就對於能內建GPS的牛皮公事皮包很感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