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11歲車臣難民《馬康多男孩》的多重衝突

2015-11-04 13:00

? 人氣

歐洲難民危機持續施壓,日前聯合國主導的和平進程終於在敘利亞內戰議題達成初步共識,但歐洲各國也承認收容難民的能力有其上限。包括先前對難民較為友善的奧地利亦豎立圍欄,加強難民控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郊的「馬康多」(Macondo)難民安置處,不僅反映了奧地利的難民庇護制度,幾乎也是當代戰爭史的縮影。居民共享的艱辛經驗,加以多元文化匯聚的背景,引發藝術工作者的關注。

2014年的奧地利電影《馬康多男孩》(Macondo)便為一例。其情節雖為虛構,但其中的社會關懷,在飾演同名男孩的素人演員拉瑪薩(Ramasan Minkailov)毫不做作的演技中顯得格外真實。拉瑪薩表示,「這確實是我的故事,除了偷竊等(犯罪)情事......大約8成就是我的真實生活。」

《馬康多男孩》電影海報(取自美昇)
《馬康多男孩》電影海報(取自美昇)

電影敘述一名11歲的俄羅斯車臣共和國(Chechnya)難民拉瑪薩與母親及2個妹妹來到奧地利尋求庇護,與其他來自約20個國家的難民居住在馬康多。相信父親已在對俄國戰爭中英勇喪生的拉瑪薩,肩負起照顧家人的男性角色。

故事轉折點發生於一名自稱是父親舊識的男子伊薩(Isa, 阿斯藍艾維畢夫(Aslan Elbiev)飾)也來到馬康多。伊薩帶來的父親記憶與拉瑪薩心中形象的落差,以及伊薩與母親隱然漸生的情愫,都迫使拉瑪薩認真面對自己介於男孩與男人間的身分認同。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在車臣與奧地利之間、男孩與男人之間的位置

身為一名居於奧地利的11歲車臣難民,拉瑪薩的生活交雜著年齡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衝突。在車臣社會中,拉瑪薩已應面對家中唯一男性所需擔負的責任,但在奧地利官方眼中,他無疑仍是個孩子。

伊薩的出現提醒了拉瑪薩作為孩子的輕鬆與自由,但也挑戰了他心中的父親形象,以及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拉瑪薩必須找到自己在奧地利生活的成長道路,並決定他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男人。這種介於男孩與男人之間、脆弱與自尊感並存的動盪界線,是拉瑪薩詮釋最佳的一大亮點。

隨著觀眾跟隨拉瑪薩顛簸且反覆的行動路徑,最終也會發現,成長沒有絕對的答案,生活也不絕對會變得更好或更壞,而更像是離鄉背井的人民那樣處於兩段生命的灰色地帶,既好且壞,但不好也不壞。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由導演個人經驗出發

導演蘇達貝莫特扎(Sudabeh Mortezai)於1968年出生於德國的伊朗家庭,12歲時從德黑蘭移居維也納。她描述這部作品的出發點根基於她與家人試圖在歐洲展開新生活的真實經驗,自覺與這個故事有「很深的個人連結感」,雖然主角是個男孩,而非女孩。

《馬康多男孩》(Macondo)是蘇達貝莫特扎的首部劇情長片,於柏林影展獲得好評,入圍金熊獎與最佳處女作,也獲奧地利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劇本等5大獎項提名。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蘇達貝莫特扎表示原本並未鎖定聚焦車臣難民,但馬康多有許多來自車臣的居民,故事也如此鋪展開來。

馬康多成為當代壓迫史的縮影

馬康多是奧地利歷史最長遠的難民安置處之一。這個受高架橋、垃圾處理場與園圃圍繞的社區曾為軍隊營地,如今建物與基礎建設由奧地利內政部的難民預算開支維持。

反共產統治的匈牙利人於50年代避居此處,後來也收容了許多逃離冷戰陰影的捷克斯洛伐克及波蘭等家庭。70年代以後,受反共壓迫的拉丁美洲人成為新一波居民,乘船逃離越戰肆虐的越南人也隨之加入。

對許多人來說,這個臨時避難所逐漸成為長居之處。直至今日,有些最早期的難民還住在這裡。但近年也有索馬利亞、車臣、阿富汗與敘利亞難民陸續加入。

奧地利社會福利組織「Diakonie」一名社福人員庫比斯(Jan Kubis)表示,馬康多對新移民的態度很友善,「老居民會協助新住民安頓下來。」比起一般社區,馬康多的居民多了一層離鄉背井、尋求庇護的共同經驗,滋養了一種團結的感覺。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馬康多男孩》劇照(取自美昇)

真實的幻想之村

1974年後來到馬康多的智利難民,依循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名著《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故事場點而取了這個名字。《百年孤寂》中的馬康多是個想像的城鎮,諸多荒謬的幻想夾雜在悲劇與喜劇間發生。

也奠基於此處的聯合藝術計畫「Cabula6」曾試圖提名馬康多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並與馬奎斯本人接觸,詢問作家是否願意成為真正的馬康多的資助人之一,但因馬奎斯健康狀況不佳而未展開對話。馬奎斯於2014年4月因肺炎逝世。

協作「Cabula6」的匈牙利舞者侯依(Claudia Heu)表示自己相當喜歡馬康多的歷史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如此多不同的社群比鄰而居,在沒有官方政策的指導下,找到自己溝通的方式。」

無論有沒有馬奎斯本人背書,奧地利的馬康多以另一種沒有選擇的方式呼應著原生作品。正如《百年孤寂》書中描述,馬康多是由老邦迪亞(José Arcadio Buendía)帶著家人建立的:經過了26個月,老邦迪亞終於放棄繼續遠征,就地建立了馬康多,不再走回頭路。他們對那條路不感興趣,因為它只能通往過去。

《馬康多男孩》將於11月6日在台上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