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專文(2):魯迅是打不倒的巨人

2015-10-04 06:10

? 人氣

這實在是一個根本性的「發現」,用今天的話來詮釋就是:那個文化的主體價值滅了「個人」——奠基了四千年專制的堅固根基。魯迅當時就睿智地意識到自己這個發現的價值:「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這種狀況迄今亦如此,又過了一百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魯迅同時認為,「《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

魯迅不是假惺惺地故作謙虛,他是真的沒意識到:他自己就是那個天才!第一篇倉促之作就可以寫得那麼精彩,隨便一學,就能達到那種程度,只有天才可為。天才是不可重復、無法模仿的,所以百年來中國沒有第二個魯迅式的小說家。

《阿Q正傳》幾乎是在《新青年》編輯「逼」著下硬寫的作品,居然刻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人物之一。這部作品全中國人民都熟悉到像對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了,這不是靠誰宣傳就能達到的,必須是它本身「經看」。阿Q這個人物之典型,絕不僅僅限於中國農民,我新近的發現是,由於中國文化人中的阿Q太多,所以制造了一個「阿Q共和國」。

《藥》同樣是很短的一篇小說,但從故事構思,到人物塑造,到場景描述,都相當緊湊、清晰;前後呼應轉折也很自然、恰到好處;而且用那麼平淡、平緩的語氣,卻讓人清晰地感覺到那個社會令人徹骨的絕望和凄涼。這篇小說的高明之處仍是思想,不著一字,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是最難的一點。真不知道在華文世界還有誰的作品,這幾點結合得如此之好。

《傷逝》或許受到契科夫《哀傷》的啟發,卻一點也不比《哀傷》差。《哀傷》很生動,但女主角卻一直是冰冷地死著;而魯迅的子君則是可愛地活過。《故鄉》雖然像一篇散文,卻是拿到世界上也是大家都能看懂、共鳴的。能讓外國人看明白的中國小說實在不多,《阿Q》極好,但真是出不了國。外國有好人,有壞人,有魔鬼,就是罕見痞子。所以《阿Q》只是懂中國文化的人才能懂的「中國特產」。《一件小事》只有一千字,只能算是篇散文,但卻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一絲人性的光亮。

當然,魯迅作品中的黑暗遠遠大於光明,因為他要做的,就是控訴社會的黑暗、家庭的桎梏。他的許多人物也頗有其內在美、人性的閃光,但整個社會環境都不升華(而是踐踏)個人的內在美;封建家庭也是在泯滅著人性。魯迅批評中國人的奴性、呆滯、陰暗,但更怒斥那個逼良為娼的社會和制度。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中國人是(用魯迅的話說)「闊了」,但普遍的人性程度比魯迅時代更低了,社會制度更黑了。我們這個時代如果有魯迅,在中國肯定是被滅了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