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觀點:中華民國捍衛台灣的那些不流血戰爭

2018-11-04 07:20

? 人氣

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大陸形勢對其極為不利,並未直接批評杜魯門(Harry S. Truman)政府,但當時在美國親國民黨政府的「中國遊說團」(The China Lobby)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極為不滿。直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才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海,但仍未直接宣布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直到同年8月才派遣藍欽(Karl L. Rankin)擔任駐華公使,1953年藍欽升任大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戰的爆發與持續進行,讓美國政府意識到、並重新審視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地區的重要性。終於在長達九個回合、歷時一個多月的談判後,雙方於1954年12月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將全中國大陸都納入該條約範圍之內,至少也應包括臺、澎、金、馬與浙江沿海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的島嶼,但美國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政府卻堅持該條約只限於防衛臺、澎,最後交涉的結果仍是依美國要求而定;不過,雙方依然共同聲明對於臺、澎島及美國管理下的西太平洋諸島安全保障利害一致,也算是一種雙贏。中共政權對此則宣稱「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允許他國干涉」。

2017-03-27-外交部長葉公超(左)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右)在臺北交換批准之文件,並宣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  (取自國家檔案資料庫)
外交部長葉公超(左)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右)在臺北交換批准之文件,並宣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 (取自國家檔案資料庫)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約前,美國政府還召開記者會,清楚宣示承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不會將臺、澎等地當成交換的籌碼,而且將協防臺灣地區的任務制度化。

為了防止共產黨渡海攻臺,中華民國政府曾在金門和馬祖佈署重兵,最高峰時曾達到約17萬人之多(金門12萬、馬祖5萬),在澎湖的兵力最高則接近3萬人。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時,美國政府曾希望中華民國政府放棄金、馬外島列嶼,並同意以台海中線作為國、共政府的停火線,以換取美國的5個陸軍師標準裝備和供金、馬軍民後撤的運輸工具,但被蔣介石拒絕。後來美國仍透過談判,以協助提升金門守軍火力為交換條件,逼使蔣介石略為縮減金門駐軍。至此,金、馬與臺、澎的命運與中華民國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1960年6月,艾森豪成為唯一訪問臺灣的美國總統,他與蔣介石簽署聯合公報重申共同抵禦中共威脅、協助發展臺灣經濟。中共人民解放軍於艾氏訪問前後共對金門發射十餘萬發砲彈,做為對美國政府的抗議。美國政府之後再度開始就金馬撤軍對我國進行外交溝通,但蔣介石政府始終不同意。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北時,與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搭敞篷車前往圓山大飯店途中。(維基百科)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北時,與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搭敞篷車前往圓山大飯店途中。(維基百科)

外交失利但繼續壯大臺灣

1961年3月,美國國務卿魯斯克(D. Dean Rusk)召見中華民國駐美大使葉公超討論聯合國(United Nations)中國代表權的問題,探詢蔣介石政府對於在聯合國採行「兩個中國」的態度。蔣介石不願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因為那等於自行讓出對於大陸主權的主張;如果美國政府(特別是國務院)堅持且不保證會在聯合國完全支持中華民國,蔣介石則不排除讓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