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投資醫療實驗室的大數據狂想曲

2015-07-30 05:50

? 人氣

第三個著眼點,是新藥開發第四期(Phase IV)的技術支援,亦即新藥上市後的實地監控(post-market surveillance)。新藥上市後是否安全有效,需要持續監控接受該藥物的病患的身體狀況,透過LabCorp超過1750間服務中心與逾5000名專業驗血師的檢測網絡與CVD在Phase IV的專業技能,LabCorp可以根據120億筆檢測與7000萬名獨特受試者的海量數據來評估某項新藥的安全性,建議更新用藥指引,甚至可以提供預警,降低藥品下架回收的風險。考慮到藥廠在Phase IV的花費預計將從2014年的120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140億美元,其中CRO相關的花費約佔40%,即使LabCorp只能取得4%市佔率,新營收都可能上看2億美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巴克萊投資銀行預期LabCorp在2018年可以創造超過1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假設這個預側成真,以LabCorp目前約12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LabCorp目前的自由現金流收益率約8.3%,相對於可觀的商機與其領先地位,似乎不貴。投資人對LabCorp剛公佈的2015年第二季度營運績效不甚滿意,有些短視。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LabCorp的策略是B2C2B ,主要著眼在既有醫療體系中各種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模式中找尋有足夠黏性的服務態樣切入。只要能搞定監管准入的問題,這個模式的可複製性相對高,在人口眾多的新興市場,顯然有巨大的商機。大陸A股上市公司迪安診斷與由知名創投公司KPCB及中經合領投的康聖環球,已經在中國大陸內地市場佔有領先地位,未來在M&A方面肯定有戲,亦值得投資人關注。但如果我們用更開放的思維來分析投資醫療實驗室的想定,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

一個很紅的例子,是像Gattaca電影中一樣以針刺手指方法驗血的美國公司Theranos。這間由知名史丹佛大學化工博士、有最年輕的「自創Billionaire」稱號的美女執行長Elizabeth Holmes所創辦的公司,專攻研發以微流控技術為主的lab-on-a-chip醫療檢測儀器。試想:LabCorp的競爭優勢,就是其廣大的服務網點,要是出現一個可穿戴式裝置,可以迅速部署在醫療基礎建設相對匱乏的地區,甚至可以更便宜地完成LabCorp服務中心必須花上一個工作天才能完成的檢測,將有可能顛覆傳統醫療檢測行業的服務態樣與挑戰既得利益。2015年7月,美國FDA宣佈批准了Theranos的檢測技術平台,並另案允許Theranos在傳統臨床實驗室之外有限度提供其指刺型驗血器。Theranos同時還在為其超過120項可攜帶式檢測技術尋求FDA批准。這間投資人包含甲骨文創辦人的小公司,目前估值90億美元,據說Elizabeth個人持股50%。值不值這個價,或許不需要等到世界變成Gattaca中的反烏托邦就能分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