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大圖書館出現學生發起罷免連署行動,引發社會譁然。雖然校方迅速處理,撤除攤位並強調行政中立原則,但這起事件不啻為一記警鐘:台灣的校園空間,正被特定政治力量悄然滲透、扭曲其本應純粹的教育功能。
我尊重學生表達意見與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由,這是民主社會賦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權利。然而,自由不是無邊界的任性,尤其在校園中,更應受制於法律與秩序的約束。根據《教育基本法》第六條明文規定,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黨從事任何形式的宣傳活動。這不是裝飾性條文,而是捍衛教育本質的根本精神。
若學生對政治議題有熱情,在憲法言論自由的保障下,完全可以在校外民間場域合法、理性地發聲與連署。但學校圖書館的存在價值是為了知識傳遞,不是為政黨動員提供場地;學校、公園、廣場、道路等公共空間,也應回歸其原有的教育、休憩、交通等功能,不能任由特定政治目的侵占、變質。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校教職員不但未積極維護校園中立,反而透過言語、暗示甚至授課影響,引導學生被動涉入特定政治行為。這種「假啟發、真操弄」的做法,完全背離教育初衷,形同將學生淪為政治工具,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極為危險的行為。
我們必須清楚指出:學校不是政黨的實習場,學生不是政治的籌碼,教育工作者更不應以權威之便,煽動學生情緒、操控政治傾向,只為替某政黨或議題背書。這種行為不僅違反教育倫理,也傷害學生的自主判斷與人格發展。
此外,當特定立場頻繁進入校園空間,排擠其他聲音與使用權,結果只會導致學校氛圍失衡、學生間對立升高。長期下來,原本應該自由思辨、理性對話的校園,反而變成政黨角力的縮影,這絕非我們社會希望看到的教育樣貌。
我嚴正呼籲,各級學校應立場明確、態度堅定,全面維護校園秩序與學生的受教權,讓偏頗的政黨宣傳與動員遠離校園,真正實現教育中立的理想。
校園應是思想交流與人格養成的殿堂,不是黨派鬥爭的前線。讓教育回歸教育,讓政治遠離教室,這是我們每一位關心下一代的人,都應該捍衛的底線。
*作者為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