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龍應台的呼籲與「中華民國」最大公約數

2025-04-13 06:40

? 人氣

作家龍應台日前投書紐約時報《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引發熱議。(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家龍應台日前投書紐約時報《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引發熱議。(資料照,柯承惠攝)

4月1日,知名作家、中華民國台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表達了對美國拋棄烏克蘭後可能再拋棄台灣的強烈擔憂,對民進黨當局激進台獨、對抗中國的立場政策做了批評,也回顧了馬英九時期兩岸和平穩定的關係、陸台人民密切的往來,呼籲台灣與大陸再次和解,避免戰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對於龍女士的看法和主張,是頗有同感、很是認同的,也對兩岸關係及其未來走向,有些自己的見解要說。

最近幾年,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可謂每況愈下。例如自從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佩洛西訪問台灣以來,中國解放軍就頻繁在台灣海峽及周邊進行軍事演習。中國官方對賴清德等台獨人士的批評也越發激烈,並祭出多種制裁措施。

而台灣方面,即便較為溫和的獨派蔡英文執政時期,就已積極與中國大陸「脫鈎」,與美日加強關係。而賴清德執政後則迅速強化台獨路線,宣稱「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強化日台友好以爭取外援,並打擊國民黨和民眾黨等較親大陸的勢力。主張台獨、敵視中國的勢力已成為台灣多數和主流。  

兩岸官方劍拔弩張,民間敵對情緒也在累積。在互聯網上,大陸人與台灣人的罵戰天天都在發生,都有對於對方非人化的貶損,同文同種的人民,成為兩個相互視若寇仇的對立族群。近日台灣政府和綠營民粹分子驅逐支持武統的「陸配」,也反映了衝突已蔓延至線下。

這樣的狀況,是令人擔憂的,也並不是許多年里一直如此的。龍應台女士提到的馬英九執政時兩岸友好熱絡的關係,就以事實證明陸台並非天生敵對。相反,兩岸有著頗為深厚的交流合作基礎,只要有契機、雙方表現誠意、求同存異,就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友誼與和平。

而雙方友好合作的基礎,正是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台灣絕大多數人祖籍大陸、語言文字相同(僅有繁簡字體之分)、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可,以及陸台人民對「中華民國」的好感、「一中各表」的默契,而形成的兩岸同一共同體。而「中華民國」正是這一共同體和兩岸紐帶的關鍵。

雖然如今中國大陸的國號和法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對於「中華民國」的歷史存在及其功績,並沒有徹底否定。在毛澤東時代,蔣介石的國民黨被視為死敵,殘酷迫害與民國黨政軍有關的人士,但仍尊奉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先行者」。

改革開放後,大陸官方對國民黨的正面評價增加不少,雖仍然強調中共擊敗腐敗墮落的國民黨、建立新中國「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的基本觀點,但對民國政府及國民黨(及其前身同盟會)推翻封建帝制、北伐「打倒列強除軍閥」統一中國、1927-1937「黃金十年」建設、抗日戰爭國軍浴血奮戰等功勞,都做出一定程度的肯定。而民間對中華民國的好感更多一些。在世紀初至2010年代,中國大陸還掀起「民國熱」,對民國歷史、社會風尚、文化教育的宣傳和追捧達到高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