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專欄:蘇起的挫折─龍應台的憂慮─賴清德的機遇

2025-04-04 06:20

? 人氣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發表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強調「唯有和平,才有民主」。(柯承惠攝)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發表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強調「唯有和平,才有民主」。(柯承惠攝)

繼七十五位學者聲明〈捍衛台灣民主法治〉遭到出征,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台灣正在倒數計時〉再度激起激烈論戰;這不是龍應台第一次面對如此處境;兩年前,三十七位學者發表「反戰公開信」後,龍應台同樣在紐約時報一篇〈在台灣(戰爭陰影下),朋友間開始反目〉, 就已經遭到嚴厲批評,當時,她還錯愕自問,「反戰,有錯嗎?」她沒改變立場,只是兩年後,台灣社會撕裂得更嚴重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倒計時,共軍搭起「登陸橋」

最尷尬的是,就在龍應台文章發表同時,共軍又來一趟連續兩天的「演訓」,這幾年解放軍東部戰區的演訓或聯合警巡,幾成日常,這一回引發國際媒體強烈關注,不只是圍台規模大小,根據紐時引用衛星圖像分析,共軍出動三艘特殊駁船,首尾相連搭建出長達八百多公尺的「登陸橋」,專家認為,這些駁船「理論上」可以讓中共選擇地形雖然不利但防禦較薄弱的地區登岸,並提供共軍不同的登陸(地點)選項,一天卸載數百輛裝甲車,解決了攻台登台的後勤支援問題;這些駁船不是第一次在演訓中現身,三月間就出現過,這次則是三艘搭橋;對比四年前共軍演習徵用「萬噸民用客滾船」,北京的準備或許比我們想像得更嚴實,當龍應台呼籲兩岸和解被嚴厲指責的同時,不能不問問,如果不尋求和解之道,台灣做好戰爭準備了嗎?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已經不只是陰影或者焦慮。因為「戰爭焦慮」遭致批評的,龍應台不是第一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自主持台北論壇開始,就聚焦於台灣安全議題,一路被駡「散播戰爭恐懼」,就在龍應台發表文章前一天,蘇起接受聯合報專訪直言,「我的挫折感很深,決定退休」,將台北論壇交棒給台大教授蘇宏達。或許因為他棄守前線,此番蘇起感慨賴清德總統把兩國論進化成「敵國論」(境外敵對勢力),但蔡英文的責任更大,「蔡是把台獨房子蓋起來,樑都上了,只剩下屋頂沒放上去,賴則是把屋頂放上去。」倒沒引起太多批評。

國際軍事媒體《海軍新聞》曾於1月報導,中國大陸突然建造至少5艘適於登陸台灣的駁船。網站示意圖顯示,此船能自船艏架設異常長度的棧橋越過沙灘地障,將大量坦克直接運送到道路上。(取自Naval News網站)
國際軍事媒體《海軍新聞》曾報導,中國大陸突然建造至少5艘適於登陸台灣的駁船。網站示意圖顯示,此船能自船艏架設異常長度的棧橋越過沙灘地障,將大量坦克直接運送到道路上。(取自Naval News網站)

其實,蘇起和龍應台的立論幾無二致,一要兩岸和解,二要朝野對話。駡者看到龍應台傳達「台灣年輕人不願意上戰場」、「川普棄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倚美並不可靠」、「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優於賴清德」等訊息,却忽略了她的關鍵呼籲:「台灣必須立即展開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我們該以什麼條件與中國和平相處,而不是讓強權決定台灣的未來。」或許,「與中國和平共處」對批評者而言,就是刺眼的「前提」,但換一個角度看,以台灣內部分歧之巨,兩岸不論和戰,不都需要取得共識嗎?否則不論選和或擇戰,北京只需要好整以暇隔海看台灣朝野內鬥,支持者彼此出征,耗也能耗盡台灣的國力。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6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