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民黨宣布推動「反廢死」公投,隨即引發政壇與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然而,民進黨政府卻聲稱這是「假議題」,理由是台灣目前仍有死刑判決,甚至近期還執行了一名死刑犯,以此來證明政府並未廢除死刑。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台灣的死刑制度真的正常運作嗎?
事實上,在現行的司法體制與執政黨的態度下,台灣的死刑早已形同虛設,獲得死刑判決的難度更是高得驚人,司法體系讓死刑名存實亡。
國民黨所提的反廢死公投,並非政治操作,而是讓民意得以真正發聲,防止政府繼續繞過民意,讓死刑走向實質廢除。
支持死刑的民眾或許以為,只要犯下重大惡行,如隨機殺人、殘忍虐殺,他們就一定會被判處死刑。但現實並非如此。台灣目前的法律設計,使得法官要判死刑,必須經過層層關卡,導致死刑幾乎不可能成立。
根據台灣的審判機制,死刑案件須經三審定讞,而在每一個審級,所有法官必須達成「一致決」,才能夠判處或維持死刑。這代表著,只要合議庭中有任何一名法官反對死刑,最終的判決就可能轉為無期徒刑。在這樣的制度下,死刑已經不再是法律的剛性規範,而變成了個別法官的主觀選擇。若遇到具有廢死立場的法官,即便證據確鑿、罪行滔天,他依然可以憑一己之力阻止死刑判決。這種制度,根本就是讓死刑無法真正適用。
即使判死刑,也可能被「技術性拖延」,台灣的死刑案件即使在三審判決確定後,仍可能透過「再審」、「非常上訴」等方式無限拖延,導致死刑犯長年存活於監獄之中。例如,一些律師與人權團體會主動介入案件,利用技術性訴訟手段,不斷向法院提出新證據或程序疑慮,導致死刑犯的刑罰遲遲無法執行。許多確定判處死刑的罪犯,最後並不是因為法律公正執行,而是因為程序上的拖延,讓他們一直逃過處決。
更甚者根據台灣現行制度,死刑判決要執行,最終仍需法務部長簽署執行令。然而,民進黨執政後,歷任法務部長對死刑態度曖昧,甚至公然表示不願執行,導致多名死刑犯在監獄中「無限期存活」。
死刑既然已經定讞,為何不能執行?答案很簡單,因為民進黨本質上並不想讓死刑發生。他們一方面不願明確廢死,以免觸怒廣大支持死刑的台灣民眾,另一方面卻透過行政手段,讓死刑判決變得毫無實質效力。
對於上述指控,民進黨以「近期仍有死刑執行」意圖保住死刑支持者的選票,宣稱國民黨提反廢死公投是假議題,實際上民進黨執行死刑,才是真正的政治操弄。
為何政府過去一直拖延不執行死刑,卻偏偏在政治敏感時刻選擇執行?答案很明顯,這不是司法正義的展現,而是政治利益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