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週內,世界再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台積電在美國總統川普的施壓下,宣布計劃投資 1000 億美元赴美設廠,然而不到一週,川普口頭直接將金額追加至 2000 億,令市場震驚,全球產業鏈也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與壓力。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的談判局勢愈發詭譎,戰火持續燃燒在烏克蘭,卻無法真正推動和平對話。美國以停止軍援作為籌碼,使戰爭的走向不再由烏克蘭決定,而成為大國博弈的工具。
全球經濟秩序同樣陷入混亂,關稅政策朝令夕改,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國際企業無所適從,投資與貿易環境充滿變數。過去,我們習慣用「理性決策」來理解世界,然而,當政策變化無常、戰爭主導權不再屬於當事國,市場與國際關係被無形的力量操控時,我們究竟是身處於秩序崩解的時代,還是被迫參與一場荒謬的遊戲?
台積電:在博弈中求生的「金閣寺」
台積電,曾是台灣科技業的驕傲,被譽為「護國神山」,同時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然而,這份成功卻讓台積電陷入困境。美國希望它赴美設廠,以確保自身供應鏈安全;中國將其視為科技戰的核心戰略資源;歐洲與日本則虎視眈眈,試圖分割台積電的技術與人才。這場國際角力,使台積電成為政治的棋子,台灣則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一方面要維持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又無法違抗國際強權的壓力。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的一部發表於1956年的經典小說,靈感來自1950年金閣寺縱火事件的真實案件。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一名口吃僧人溝口(溝口みぞぐち)的內心世界,深刻探討美的毀滅、心理的扭曲與人性的掙扎。金閣寺(鹿苑寺)位於日本京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佛教寺院,屬於臨濟宗相國寺派。金閣寺最初建於14世紀,由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興建,其最具代表性的金閣(舍利殿)外表貼滿金箔,閃耀奢華光輝,是日本禪宗建築與美學的象徵。
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溝口目睹美軍把京都轟炸成了廢墟,卻發現金閣卻毫髮無損,這讓他產生毀滅它的衝動。他既愛慕金閣的美,又將這種美視為詛咒,一種讓他無法擺脫的精神囚牢。最終,他在夜晚潛入金閣,縱火將其焚毀。
溝口的困境,正體現了美與毀滅之間的矛盾。他原本沉醉於金閣的完美與秩序,將其視為至高無上的美的象徵與精神寄託。然而,當他逐漸意識到現實的殘酷與自身的缺陷,金閣的光輝反而成為無法企及的幻象。他既無法擁有它,也無法與之融合,最終在理想崩解、秩序失效之際,選擇焚毀金閣,在毀滅中,他尋找一種極端而絕對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