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美中俄大國博弈撼動全球,以巴烏俄局勢動盪不安,不同陣營間關係緊張,劍拔弩張一觸即發。許多觀察家認為,台灣和烏克蘭在地緣政治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身處在兩個大國旁邊,皆與之有複雜的歷史淵源和現實糾葛。如今烏克蘭深陷戰爭泥潭,值得台灣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步入後塵。
烏俄衝突由來已久,但2022年戰爭爆發的關鍵因素在於澤倫斯基向歐美靠攏,積極主張加入北約。普丁認為,北約東擴嚴重威脅俄國的領土安全和國家利益,削弱了本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是歐美的戰略打壓和攻擊。俄國悍然違反國際秩序,侵略他國必須受到譴責和製裁,但是澤倫斯基不懂大國間的平衡之道,推動加入北約的主張,無疑是在頓巴斯戰爭後本就緊張的兩國關係上火上澆油,最終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之一。三年過去了,烏克蘭人民的浴血奮戰換回來的卻是總統被羞辱,損失4168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施壓基輔,暫停軍事援助,叫停對烏情報分享,切斷烏對衛星圖像訪問權限,以及喪權辱國的礦產協議,而歐美遲遲沒有兌現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承諾。
烏克蘭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台灣人要有危機意識,勿盲目地信任歷屆美國政府都會為了台灣人的利益,與中國展開全面的對抗。雖然一致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能夠增進台美關係,但一國政府仍視現實利益為最根本的考量。首先在歷史上,美國曾為了聯中抗蘇,有台美斷交,驅逐台灣出聯合國的先例。其次,美國兩黨輪流執政,民主和共和兩黨分別採取不同的外交策略,政黨輪替將會改變與他國的外交方針。拜登政府推行價值外交,支持多邊合作的集團主義,任內大力援助烏克蘭,而川普政府則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奉行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減少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承擔的義務與責任。烏克蘭的失誤在於把希望完全寄託在拜登政府,忽略了美國的支持力道將在川普執政後大幅的扭轉。所以從長遠看,台灣單方面外交押寶美國是不明智的做法,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獨立自主的多邊外交才能為台灣帶來更廣闊的局面。
有人或許會說,台灣在國際上的重要性遠高於烏克蘭,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要地,芯片產業獨佔鰲頭,市佔率全球第一,攸關民主國家科技安全,美國絕不可能背骨台灣。可是,上週台積電計畫斥巨資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建廠,對台灣未來晶片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優勢都極為不利。根據集邦科技預測,美國在2030年會積極擴大半導體製程產能,預計拿下22%的市場。即使五年後全球先進製程依舊是台積電壟斷,但假以時日,美國的晶片製造過程實現技術進步,產量升級,積電的霸主地位將會被動搖。由此推測,當護國神山被移山,保護台灣的矽盾被搶走,台灣手上又有什麼籌碼讓美國保護台灣?
賴總統堅持抗中保台,親近美國,導致兩岸局勢緊張,猶如重蹈澤倫斯基覆轍。抗中保台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如果保台的主張挑起戰火,那隻會破壞台灣主權穩定。台灣人要從歷史中總結經驗,面對一個擴張性的強權,維持主權的最佳手段是與其和平共處,不踩對方紅線。除此之外,台灣作為小國,提升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才能在國家博弈中站穩腳跟,增加與大國談判的籌碼,不被中美媾和後所拋棄,變成世界棋局的棄子。如今,台灣最重要的晶片產業面臨競爭壓力,如不維持在領導地位,台灣的國際影響力恐將大大下降。
烏克蘭給台灣最大的啟示莫過於,在大國對抗中,充當代理人的小國很難從中獲益;在當今大國博弈的局勢中,烏克蘭的境遇表明,選邊站未必有利。台灣未來的外交策略,應採取與中美交善的路線,同時提升自身在兩大國經濟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從而令雙方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作者為餐飲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