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漫畫家左萱憑藉著漫畫《芭蕉的芽》第二集,獲得有「漫畫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第18屆日本國際漫畫賞優秀賞(銀賞),她明(12)日將在日本接受頒獎典禮,頒獎典禮前,接受《風傳媒》專訪,詢問一路以來的創作理念、心路歷程。談到此次創作面臨的挑戰,左萱表示,過去的作品多為單冊完結,而這次則是長篇創作,必須考量全局,確保劇情的前後連貫性,創作過程中,需要提前思考數個場景後的發展,避免出現情緒失衡或劇情斷裂的問題,角色之間的關係與情感鋪陳,也需縝密規劃。
日本國際漫畫賞是時任日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創立,他以熱愛漫畫聞名,在2006年4月的一場演講中表示,如今,世界各國正陸續湧現出年輕的漫畫新銳,我希望能從漫畫的發源地日本,頒發一個具有權威性的獎項,可以說是一種漫畫界的諾貝爾獎,希望透過這個獎項,讓他們更加意識到與日本的聯繫」。漫畫獎已邁入第18屆,本屆有95個國家及地區,716件作品報名參賽,左萱此次獲得銀獎,台灣漫畫家累計已獲2金9銀21銅的佳績。
左萱筆下的作品 主要從兩位主角開始向外延伸
創作漫畫《芭蕉的芽》時,左萱提及,在相關創作,會思考關係圖、角色連線圖,會努力維持平衡,以致於讓所有伏筆能夠適時回收,這讓創作過程變得格外費心。接著,談及《芭蕉的芽》的角色設定,左萱透露,她的創作方式通常是從兩位主角開始,逐步向外延伸,讓角色之間產生牽連,建立關係。她形容這個過程像是「編織」,將各種人物與情節交錯串聯,使整體故事更加緊密且具有層次感。
左萱回顧過去創作歷程,提到自己曾獲得金漫獎,但該獎項主要在台灣漫畫界具影響力,對於她而言,如何將台灣的文史題材,轉化為普世性的故事,一直是個重要的課題。因此,這次獲獎讓她感受到正向的訊號,也視為一個新契機,希望能讓更多國際讀者認識這部作品,不僅僅因為故事與台灣有關,才受到關注。
建立個人資料庫加以分類 方便創作過程查找
左萱的作品多以台灣歷史與文化為背景,這使得資料蒐集與考據,成為創作過程關鍵一環。她表示,為了確保作品內容的真實性與豐富度,自己會長期收集與不同時代相關的資料。舉例來說,這次來日本期間,她特意參訪與昭和時代相關的博物館,如煙草博物館與廣告博物館,以了解該時期的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此外,她會將收集到的資訊分類,存入個人資料庫,涵蓋飲食、交通、教育等不同領域,確保在創作過程中,能迅速查找與應用,使故事更加貼近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
針對台灣漫畫的特色,左萱認為,多樣性正是最大的優勢。由於台灣是海島國家,文化融合性極高,無論在飲食、語言或藝術風格都受各種文化影響,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貌。這種現象如同「月亮蝦餅」,是一種融合並創新的結果。台灣漫畫的風格並不侷限於日系,有些創作者的作品,更偏向歐漫風格或圖像小說類型,展現出極大的創作自由度,台灣市場規模較小,整體產業仍在持續努力發展,她也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資源與機會,讓各類型創作都能穩定成長,並獲得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