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雜誌自去年12月號開闢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專欄,廣徵各界提供意見。迄今已有甚多專家學者提出建言。《觀察》雜誌發動此舉,是認為兩岸統一乃無法逆轉的勢之所趨。為免台灣在事到臨頭,措手不及,有必要未雨綢繆,及早做出因應準備。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統一中國目標所提出的原則。但是此一原則在台灣沒有得到正面回應。不但台獨人士強烈反對,民進黨人堅定拒絕,連國民黨人也卻之不恭。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主張兩岸「不統、不獨、不武」。所以台灣迄今無人認真思考一國兩制方案。《觀察》雜誌違背當前台灣主流民意,率先探索兩制方案,勇氣可嘉。
根據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的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圖,在2024年12月,主張兩岸永遠維持現狀者為數最多,有34.1%。其次是主張維持現狀再決定,有26.4%。贊成兩岸盡快統一者只有1.1%。由此觀之,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市場,而兩岸維持現狀則是台灣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維持現狀真的令人滿意嗎?
賴清德一再強調「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只有12個邦交國的「國家」,算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嗎?台灣派駐美國的外交代表不能像其他國家外交代表一樣,向美國總統呈遞到任國書。台灣派駐德國的外交代表,從來沒有見過德國外交部長,更遑論德國總理及總統。這樣的外交代表只能躲在家裡自稱大使。如此情境是台灣人民欣然接受的嗎?
台灣派駐絕大多數「友好」國家的代表處不能懸掛國旗。代表處名稱只能稱作「台北代表處」。有的甚至只能稱作「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完全不能彰顯這是一個國家派駐的外交代表機構。台灣不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即使能夠參加APEC峰會,也只能派出不具官方身分的領袖代表,在會場中敬陪末座。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台灣沒有受邀觀禮。韓國瑜帶領立委不請自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動用一切人脈關係,才擠進國會遊客中心看電視實況轉播。這就是台灣的國際地位。
目前台灣人民可以免簽證前往許多國家。但這是基於這些國家的善意,願意與台灣人民進行交流,至少為當地帶來觀光收入及商機。如若因為政治因素發生變化,台灣將無計可施。聯合國機構已經拒絕接受台灣核發的護照,也有若干與中共關係密切的國家跟進。倘若此一現象繼續擴大,台灣人民的國際行程將大為受限。
理想與現實往往有極大的落差。空有理想,沒有實力,理想必然落空。國際政治更是如此。在大國博奕的賽局中,各國都是憑藉本身的實力,謀取自身的國家利益。所謂理念相近、國際正義,都只是口號。
舉例而言,民進黨政府把台積電當作護國神山。但是誰來保護台積電呢?一個政府靠民間企業保護,卻沒有能力保護民間企業,這是最大的諷刺。美國前總統拜登依法補助台積電在美設廠,現任總統川普則傾向課徵關稅迫使台積電先進晶片在美國生產。民進黨政府有何對策呢?
中國大陸除了發展先進軍備,最近推出Deep Seek,震驚了全球人工智能業界。有人懷疑Deep Seek涉及抄襲,但至少證明大陸科技實力有突破性進展。蔡英文執政期間一再堅持兩岸「對等、尊嚴」。可是事實證明兩岸毫無對等可言。
三國演義開宗明義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姑且不論歷史軌跡是否如此,中共不會容忍兩岸永遠維持現狀,台灣的現狀也令人不滿。既然陳水扁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台灣開始思考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未嘗不是一項務實的作法。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