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bike快6年了,台灣能複製荷蘭的單車文化嗎?

2015-06-06 20:00

? 人氣

荷蘭的單車文化(圖/flickr@Jackie.lck)

荷蘭的單車文化(圖/flickr@Jackie.lck)

近年來,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台灣社會開始浮現倡議綠色交通的聲音,「單車」(又稱自行車、腳踏車,後文混用)常是最令人期待的項目之一。提到單車,我們很快就會聯想到號稱「自行車王國」的荷蘭,有許多政策建議都也都以荷蘭為主要效法對象,認為如果台灣政府願意積極努力,學習荷蘭建立腳踏車專用道,輔以完善交通法規,以及健全相關制度,那麼建立台灣永續環保的單車文化指日可待(註 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來到荷蘭求學超過一年,每當騎著腳踏車來來去去,筆者心中往往也叨唸著「荷蘭能,為什麼台灣不能?」多數台灣人也像荷蘭人一樣從小就學會騎腳踏車(尤其是台北以外的城市,因為較少公共交通工具,騎車上學幾乎是必備技能),那麼台灣單車文化全面普及的門檻似乎較低,而且,如果台灣辦理 Ubike 至今成績不俗,那麼讓腳踏車成為台灣人的主要通勤工具,似乎僅有一步之遙而已,不是嗎?然而,當筆者騎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幾經思考與觀察、再加上一點點的數據考證,卻得到不甚樂觀的結論:台灣要從 Ubike 這種休閒式單車文化變成通勤式──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單車文化,仍有不小困難需要克服。

(圖/thinkingtaiwan)
荷蘭自行車騎乘一景(圖/Amsterdamize, CC BY-NC-ND 2.0)

效法荷蘭在社會層面的軟硬體做出改善,的確可以提昇單車行駛的安全與方便,進而促進台灣單車文化的成熟,但是複製荷蘭經驗的真正困難並不在於這些「社會環境因素」,而是在於「自然環境因素」:台灣與荷蘭的地理環境並不相同。可惜的是,在許多相關討論裡,自然環境因素很少被提及與注意。

先談氣候問題。大家都知道台灣天氣炎熱,但與荷蘭相比,究竟如何?筆者提供一個簡單的數據:根據 1981-2010 的統計(註 2),台灣年平均溫度是 23.2°C,荷蘭則是 10.1°C──兩者相差 13°C有餘。即使是荷蘭最熱的七月夏天,平均高溫也僅 22.8°C,但台灣卻是 32.3°C!不難想像,相較於荷蘭,台灣單車行者與溫度的對抗是何其艱辛。另外,也須考量到兩國城市的不同特性。台灣都市除了建築密度偏高之外,多數房屋建材都是容易蓄熱的鋼筋混凝土,加上土地含水量較低(因為柏油路和建築物都不透水),以及夏天冷氣空調向外排放熱氣,容易形成都市溫度高於周遭地區的「熱島效應」(註 3);相反地,即使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建築物密集程度也不如台北,而且仍以磚造為主,加上擁有渠道──荷蘭著名景觀──調節溫度,因此沒有明顯的熱島效應讓氣溫「火上加油」。顯然,這樣的氣溫差異,使得荷蘭城市中的單車旅程往往舒適怡人,但在台灣卻難免狼狽地汗流浹背。或許會有人問:但是荷蘭冬天比較冷啊!的確,冬天的荷蘭有時還會下雪(1981-2010 荷蘭平均低溫是 6°C──其實還可以),但是我們都知道,熱比冷更難處理,冷了就一件一件衣服往上加,但是熱了總不能一件一件往下脫──到底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