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桂專文:為「外省人」研究與台灣

2024-03-24 07:10

? 人氣

對兩岸進行了70年的比較之後,第一代外省榮民多數選擇了以台灣為家。(資料照)

對兩岸進行了70年的比較之後,第一代外省榮民多數選擇了以台灣為家。(資料照)

為促進族群間的溝通與理解,「外省台灣人協會」(成立於2005 年)曾在「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的贊助下,發行三本和外省人研究有關的書籍,分別是《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2010,張茂桂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2010,李廣均主編);《扶桑花與家園想像》(2011,張翰璧主編)。當時該協會以及編者群,特別邀請超過數十位的作者,請他們將自己學術研究的發現,改寫為普及大眾的文章,依主題集結成冊。當時的規劃者認為,社會上討論外省族群的文章雖然很多,但有時候有太多政黨立場,不乏特定統獨觀點,反而容易引起對立與誤解,故希望從學術探究出發,從不同的主體位置、視角,去描繪這個其實相當複雜而多元的群體,既建構圖像類型也解構偏見,目的還是要促進台灣社會的進步,拉近不同群體與個人間的心理距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上面三本書之外,當時規劃者心中還有兩個主題,一個涉及戰爭體制對於外省人的婚姻、家庭(人口與親密關係)的影響,而另外一個是關於外省人來台後的職業、階層流動與次群體分化問題。這五個主題,相互關連,彼此蘊含,構成了理解外省人,特別是第一代與第二代的生命歷程的重要維度。不過最後兩個主題的出版作業,並未能如預期完成,成為當時眾多參與者的遺憾。

2021 年 9 月的某天,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黃文彥總監來訪,討論新北投「中心新村」眷村的文資保存規劃,並表達了對於完成本叢書出版的期望,2又點燃了這個原來出版計畫再生的火種。其後編者們向「榮民榮眷基金會」(李文忠董事長)請益,並得到同意贊助其中的支持。這裡也特別要指出,「榮民榮眷基金會」和其他政府出資基金會不同,除有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捐助之外,它有很大一部份是榮民生前捐贈與過世後的遺贈,也因為這個特色,榮民前輩們「傳承」至後世責任的意義, 無形中又加重在我們的身上了。這裡要特別感謝上面兩個基金會,在出版「卡關」時對於復甦本出版計畫的有形、無形鼓勵, 帶動了再次的行動。

在原來的編者沈秀華教授、楊聰榮教授的參與下,各自邀請了新作者與徵詢原作者修訂,最後得到允晨文化的允諾,終於讓這兩本書的原稿,加上新稿,能重新得到出版問世的機會。從規劃至今,時隔十餘年,社會其實已經有很大改變。隨年長世代的凋零,「台灣人認同」更為普遍,且認同的多重性更為社會接受,至今在統計上願意自稱自己是「外省人」(單一指稱)的已經越來越少(有調查顯示,估計怕只有 5%左右)。而台灣「外省人」與「台灣人」的「族群問題」,也不像 1990 年∼2010 年間那麼直接而尖銳,但恐怕也不能說都已經消失。那麼重新整理這個「老」話題,談「促進溝通理解」,又有什麼意義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