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大家閨秀?小家碧玉? ─台灣新農業的解方

2023-12-31 07:00

? 人氣

2021年三月,台北市關渡平原地區35位里長連署,要求柯市府加速推動關渡平原開發案。關渡平原總面積約800公頃,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包夾的平原,有大片土地屬公設保留地。但當地除了50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其餘土地的九成面積在中央的國土計畫是農地,禁限建管制40年之久。現況卻是早已成為違建鐵皮廠房的「二手車商聚落」,部份仍被劃入「國保四」行水區限建,居民地主情何以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況,為了推動光電綠能政策,只要農地被「一群人」開會界定為「不利耕作區」或「低地力區」,即可繞過農地農用的規範,轉為裝設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而理論上這些土地仍然歸類為「農地」,可是「種電」合約起碼廿年,瞻望少子化已成長期趨勢的台灣,有誰相信二、三十年後還有需要重新恢復種菜養雞?難道以後反而恢復為「有利耕作區」了?

難道農業部寄望關渡平原再呈現稻花萬頃明的農田景觀?

我們無須以泛道德主義的觀點追打購買農地的人,在馬路旁廣告牌、在網路廣告,都看過土地仲介宣稱可以協助「合法」購置農地再蓋房舍,不少退休人士去苗栗山坡地買了附帶大片空地的小木屋,不是嗎?關鍵是在要求農地釋出及維護的雙重壓力推拉之下,到底需要保留多少農地?這涉及我們期盼怎樣型態的生產性農業。

小而美的大農新經濟

台灣的生產性農業未來發展,應從過去虛妄自我幻想的傳統農業大國,轉向「小而美」的精緻新農業。政府應積極培養大農、農企業。

「小而美」不是要像當今政府這樣強調個體戶的小農經濟,而是指某些農產品如種稻、養豬,應縮減整體規模,降低務農人口,減少財政負擔、土地負擔、環保負擔。開放進口海外農產品不是罪惡、不是賣台。

過去由於農村人口老化而想培植「青農」,這是焦點錯誤,因為生產性農業現況的主要困境在於農地零散,農戶平均經營規模狹小,不易控管成本效益。不管農民老邁或青壯,都難以存續,而須依賴政府各類補助和保護措施。農委會前主委孫明賢2011年的著作裡寫著:

『眼前,我觀察到的結論是:在台灣,小農已難生存,小農必須蛻變為大農。』

我曾與學生造訪的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張有擇總幹事率先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有抓住關鍵要點,他向鎮內老農洽商承租小塊零碎的田地,整合重劃後的較大農地適用機具耕作,大面積種植作物。農政機關後來模仿跟進擴大至全台,除了給釋出農田的地主租金,再加碼發放「離農津貼」每月兩千元。但在推出此政策的頭一年(2012),農委會編列的七億預算卻乏「農」問津,有立委質詢時指出原因是農民對此區區金額不感興趣、對政策有諸多疑慮。顯然,政策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活化、深化:就是得檢討當前普遍的地表平面農耕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