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大家閨秀?小家碧玉? ─台灣新農業的解方

2023-12-31 07:00

? 人氣

綜合而言:我國農政主事者好此不疲的補貼政策手段,也有違背當初加入WTO時的承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2年准許進口的農產品項目平均關稅為20.6%,我國承諾分年調降至12.0%;43類農產品同意除稻米採取配額的限量開放進口,小麥粉與雜穀粉開放自由進口,其餘40類均同意採取關稅配額等方式進口。

而依據WTO農業協定的要求,各會員國應削減對農產品或其生產要素的各種形式的補貼、補助。上述我國對稻米的保價公糧收購,以及稻田休耕或轉作的補助,不論官方有何辯解說詞,嚴格說都是違背WTO入會承諾的精神。我們也錯過了藉助進口來調整國內農業鐵質的契機。

需要保留多少「農地」

台灣究竟需要保留多少的「農地」?其實在國內現行法規中,並沒有「農地」的嚴謹法令用語定義。基本上都是「一群人」開會指定某個地區為農地,當然也可以「另一群人」再開一次會議解編釋出土地。因此,實無須對「農地」抱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崇。

下表是四百年來台灣農田面積的增減趨勢,先是由少而激增,再進入緩慢減少的階段,反映的變遷走向就是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畢竟如今農業產值僅佔國內生產毛額1.39%的極低比例(2022年)。

台灣四百年耕地面積的變化。
台灣四百年耕地面積的變化。

2016年,曾任台灣省副省長及考試院副院長的吳容明先生,闡述國土計畫的立法背景:『自由貿易的陸續簽訂、國內市場逐步對外開放,面對全球化與國際競爭,農業生產用地在維持糧食安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需求下,面臨釋出與維護的雙重壓力…,從單一部門立場思考進行空間規劃,絕對無法滿足國內經濟及社會文化發展需求。』

2018年《全國國土計畫法》草案公佈,內政部統計各縣市劃設的「農業發展地區」內的四種農地總面積為74萬公頃,再加上「國土保育地區」內農牧用地,預計將達到比現況還要多的82萬公頃農地。給人的感覺是彷彿仍係『從單一(農業)部門立場思考』。

國土計畫依預訂時程在2025年四月實施,農地就不得再變更地目改做他用,但各縣市國土計畫必須先自行審查和公告,因此地方政府規劃時相當的「別有用心」,例如將位於山坡的水利地也納入農地面積充數,反而是真正的農地被有心人士及時變更地目,例如立委陳明文就在2021年夏天以妻子名義收購嘉義縣朴子「特定農業區」的農牧用地,然後再申請將「特農用地」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隨即成立「安福冷鏈」公司,籌畫興建近萬坪廠房。嘉義縣政府與農委會都無異議同意、通過,也就是「合法」。

柯文哲與他人合資在新竹購買的「農地」停車場,據查早已納入《擬定新竹市都市計畫(頭前溪沿岸地區)主要計畫案》,附近的「跨頭前溪道路」也已被列為國家重大建設。換言之,那塊地在新竹市府的長遠規劃,並沒有打算做農耕使用。仔細想想:以竹科工業園區為主要就業的地方,一塊地是種水稻好呢?還是做「其他用途」較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