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大家閨秀?小家碧玉? ─台灣新農業的解方

2023-12-31 07:00

? 人氣

按:「平準基金」理念始自漢武帝,北宋王安石仿效,在開封及其他大城設置「市易司(務)」,《宋史》食貨篇記載:「使審知市物之價,賤則增價市之,貴則損價鬻之,因收餘息,以給公上。」物價平穩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及農民稻穀,市場缺貨緊俏時再賣出。朝廷除了穩定物價,也能在一買一賣之間賺取些許差額利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都知道王安石的變法最後是失敗的,台灣呢?每兩年就有一次中央或地方的選舉交叉進行,選票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人物,固然支持市價低迷時以較高的保證價收購稻穀;市價高漲時卻鮮有同意釋出低價公糧平抑米價,失去米價「平準」的原始用意。長期以來政府收購價多高於市價,以致基金連年虧損(美名為「短絀」)近千億元,均以基金的名義向銀行借貸支應。同時,保價收購米穀,也使得稻米生產佔全台農作物的收成的四、五成之多,釀成如今公糧爆倉的窘境。也造成我們的生產性農業品項過於偏狹,集中在稻米,不夠多樣化。

台灣農產業偏重稻米其來有自,國府在大陸時代末期的國共戰爭慘敗,部分原因可歸因於無法控制物價飛漲,大米是其主因。王丰先生的書中轉載民國36年1月5日蔣經國致函父親蔣介石:

『敬稟者:南京米價連日上漲,每擔價格已近一百二十萬圓(指舊法幣),兒曾派學生八人,赴中華門一帶調查貧民生活狀況。據報,一般人心確因米價高漲而惶惶不安,且有因米貴而受餓者,此事對首都之民心影響甚大。請  大人即令糧食部設法抑平糧價…』。

民國37年8月國府進行幣制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徵收人民保有的黃金外幣,同時管制物價。當時的行政院長宋子文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生,留學美國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學專業。宋篤信貨幣理論,認為管制金融即可穩定幣值、避免通膨。共黨解放區內主管經濟的是陳雲,幼時家貧,小學也未唸完,自然不懂什麼凱因斯。陳雲堅信只要掌握「兩白一黑」(白米、白紗、木炭)物資供應無缺,民生自然無虞。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金圓券實施未及一年即崩盤。先父當時是國軍軍官,他說在南京的麵店用餐,牆上小黑板寫著各式麵點價格,吃一碗麵的中間,老闆進出幾次擦黑板改寫價格,並安撫顧客說已經點餐的人價錢不變。

是否這種「十年怕井繩」的恐慌心態作祟,導致國府來台後緊抓稻米產銷?後續執政的民進黨也蕭規曹隨。

在台灣,休耕稻田農民也能拿補助,因為政府知道「倉滿為患」的頭疼問題。此外,近三年沒有颱風直接襲台造成水情吃緊也是原因,嘉南平原約兩萬公頃農地最近連續三年只

有單期稻作,甚至停耕,政府發出的停灌補助金每公頃近10萬元,是廿年來最高金額紀錄;稻田休耕停灌,固然節省了水資源,卻也額外支出公帑20億元。而且,暫時停灌的農地未來若要復耕,休耕期間仍需雇工除草整地,是完全沒有實質收益的開銷。這一切,都只是因為農政官員執迷不悟的認定必須保有農地,維持農業大國的表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