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弱水專文:如何理解人文學?

2023-11-27 05:40

? 人氣

我個人對人文學的性質提出了一個表述:「人要了解人的世界及其意義面向的知識性努力」,這個說法強調,人文學不特別壓抑研究者的觀點,人文學的工作中,知者大體是顯露的。人文學重視事象的個別性、特殊性及意義層面,和這個特點關係密切,人文研究的選題,對事象的說明和詮釋,也往往與研究者的個人經驗、思想傾向以及所處的歷史情境有所聯繫。近代以來,人文研究也深受科學的知識目標與標準影響,但由於人文學不將研究對象完全客體化,人文學始終不在科學之列,成為學術研究的特殊園地。至於同是研究人的世界的社會科學,我們也可以說,那些重視事物個別性和意義層面的研究,具有人文的成分。我希望這個陳述是個有效的一般性說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文說過,人文學複雜多元,對於它的性質,無法有真正普遍的界定,我提出的,只希望是能廣泛適用的幾點說明。在本節結束前,還要問這樣的問題:人文學的複雜多元在什麼地方?什麼因素阻止一致性說明的提出?這不是能夠輕易回答的問題,不過有一個方面值得注意。從把人文學理解為「人了解人的世界及其意義面向」的觀點可以看出,人文研究有兩大元素。一個是探查(investigation),目的在達成對人的活動及其產物的嚴謹認識;另一個則是詮釋(interpretation),闡發事物的涵義,詮釋的對象從日常生活、社會建構、文化活動到文化產品都有。「探查」是人文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共享的部分,雖然探查的方式有殊異之處,「詮釋」則是人文學的普遍成分,也是某些學科和領域的核心工作。探查和詮釋性質相異,也各有弱點。人文學重視事象的個別性,但個別事象的探查容易流於瑣碎,有時難以展現重要的知識意義;詮釋可以比較清楚地彰顯人文學的價值,但如果欠缺紀律,會使人文學工作有流於高度相對性,乃至於遊戲化、詭論的危險。探查與詮釋性質有別,又必須共存,這是人文學內部整體性弱的一個重要來源。簡單說,人文學的特性使它在科學時代呈露出結構上的困境,但人文學的知識又是人所必需—人一定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一定有個人的觀點,有個人關心的問題,許多這些方面的認識主要由人文學提供。於是,和人文學的內部困境奮鬥,設法克服,就是人文學者的天職了。

《人文與民主的省思》書封。(圖:作者提供)
《人文與民主的省思》書封。(圖:作者提供)

*作者陳弱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並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本文選自作著作《人文與民主的省思》(允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