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弱水專文:如何理解人文學?

2023-11-27 05:40

? 人氣

奇美博物館展出法國雕塑家作品《 沈思者》。(謝錦芳攝)
奇美博物館展出法國雕塑家作品《 沈思者》。(資料照,謝錦芳攝)

現在我想對什麼是自我探索,何謂從人的觀點研究人,提出進一步的個人闡釋。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看來,人文學一個非常明顯的特性是對於個別事象和事物特殊性的重視。除了哲學之外,人文學者研究的對象通常是具體、特定的,偏重個案研究。即使研究的課題很大,內涵複雜,如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甚至跨國、跨文明關係,從科學的標準看來,也仍然是具體而特殊的。至於哲學,通常探討普遍、根本的問題,但在大部分的情況,探尋者的觀點仍然是顯露的,此外哲學學科也存在大量對哲學家、哲學文本、哲學傳統、宗教文獻等具體問題的研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文學何以特別投注目光於具體的問題和現象呢?傳統的流行解釋是,自然現象的同一性(uniformity)比較高,人的現象則複雜多端,人有意向性,有文化,個別性強。這種說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譬如人體器官比起人的思想,顯然同一性強很多。不過這個斷定過於浮泛,不易讓我們看清楚問題。其實,自然現象的個別性也是很強的,自然科學一般重視通性,忽略個體,根本原因還是在科學研究所抱持的眼光。這個問題可以藉現代英國哲學家兼小說家Iris Murdoch(一九一九—一九九九)的作品和思想來說明。

Murdoch 喜歡蒐集石頭,家裡藏有各式各樣的石頭。石頭也常出現在她小說中的場景,往往用以傳達她的思想。在Murdoch 的眼光下,石頭最重要的特性是個別性,沒有兩個自然形成的石頭是一模一樣的,形狀、稜線、表面都有差別。一九八○年的小說《修女與兵士》(Nuns and Soldiers)有這麼一段描述:

它們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就像某個神玩的遊戲的棋子。它們的形狀很相似,但從來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仔細檢查,每一個都顯示出一些微小但顯著的個體標記:一個淺的凹陷,有缺損的末端,一條幾乎看不見的短線。

然而從科學的眼光看來,石頭的這類差別與個別性是沒有意義的,就科學工作的目的而言,重要的是對石頭的質地進行分析,作適當的分類和運用。在這裡,我們看到因為觀點的不同,自然現象呈現迥然相異的面貌。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自然是由類別構成的,由成分(大小分子)和規律所管控。Murdoch 凝視石頭,是她審視宇宙人生基本問題的一環,她強調石頭的個性,和她道德個別主義(moral particularism)的思想是有關的,也許石頭也曾在某一點啟發了她。

個別性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的一個面向,不能說是哪種物件的本質,那麼,人文學科為什麼重視人的世界中的個別性?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是特定時空、環境、傳統中的人,我們不但對自己環境和傳統中的事物有興趣,也往往想要了解他者以及異文化、異時空中的人。對於人的研究如果只偏重通性,只重視現象的機制,而不進入具體存在的內部,無法滿足很多人的求知欲,也會讓許多人感覺知識與實際人類經驗的關係過於疏遠。人文學大體上就是這類知識工作者的活動和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