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專文:諸神遠去之後─人殉風俗總算走到終點

2023-07-26 05:10

? 人氣

從司馬子魚的話來看,當時的宋國早就已經不用人祭祀了,而且已經重構了一套「古代」的仁義祭祀模式─在這種版本的敘事中,商人自然是不用人祭祀的。可以說,宋襄公兄弟二人的言行正是官方和暗黑兩種歷史共存的表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元前五三二年,魯國也出現了使用人牲的現象。當時掌握魯國實權的貴族季平子帶兵討伐莒國後,把俘獲的俘虜獻祭給了「亳社」。莒屬於東夷部族,位於今山東省東南部的莒縣,在周人到來之前,魯國都城曲阜曾是商朝在東夷地區的據點,所以建有亳社。

《左傳.昭公十年》對此事記載是:「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獻俘,始用人於亳社。」其中的「始」字,說明在季平子之前,被分封到魯國的周人一直是用周人方式祭祀亳社,從未有過人祭行為;但到季平子時,卻忽然開始要用商人的方式祭祀。和宋襄公一樣,季平子也受到了當時人的詛咒。一位魯國貴族說:「周公之靈恐怕再也不會來享用魯國的祭祀了,因為周公只接受有道義的後代的祭品。」

西元前五三一年,楚靈王滅蔡國,用蔡國太子獻祭崗山之神,史書亦記下了楚國貴族申無宇對靈王的批評:「楚子滅蔡,用隱太子于岡山。申無宇曰:『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這幾次人祭事件顯示,在春秋中晚期,人祭活動曾在官方層面有過局部復活。其中,宋為商人之後,楚是南蠻,其復興人祭或尚可理解,而魯國國君(包括季氏)乃是周公後人,復活人祭實在頗不尋常。從淵源上,當初周人禁絕人祭所採取的「只做不說」的方式,應該也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沒有形成確定的歷史結論),隨著歲月流逝,後人很可能對隱祕流傳的人祭歷史產生了誤讀。

當然,春秋的人祭回潮並未成為主流,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戰國時期的社會重組和政治變革。由於列國兼併戰爭的威脅日漸增加,各國都進行了變法運動,廢除貴族制,實行君主集權和官僚制,國家的首要目的是富國強兵,在國際競爭中獲勝。而這需要官僚機器用理性、功利的方式管理社會,人祭自然屬於不可容忍和必須取締的行為。

戰國初期魏國西門豹治鄴的史事,呈現的就是新興官僚政治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碰撞。當時鄴縣還有「為河伯娶婦」的風俗,本質上是把少女奉獻給漳河水神的人祭行為。鄴縣在殷墟以北十五公里,所以這種風俗很可能是殷商宗教的殘餘。到西門豹時代,普通的鄴縣人已經不願為祭祀承擔如此高昂的代價,只是苦於無法對抗地方菁英「三老」和女巫聯手主導的民間權力結構。為此,時任鄴令的西門豹表面上遵循本地宗教理念,實際卻找藉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後投入了漳河,從此,這裡再無人敢復興人祭宗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