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專文:諸神遠去之後─人殉風俗總算走到終點

2023-07-26 05:10

? 人氣

史氏和新建立的宋國有聯姻關係。M110中的一件銅器有銘文「宋婦彝史」(宋婦觚,前掌大M110:2),說明這是史氏為從宋國娶來的夫人製作的器物:稱貴族女性為「婦」(商婦甗,《集成》八六七),和殷墟甲骨卜辭的習慣相同;按周人習慣,則應稱「宋子」。史氏薛國和宋國都出自商王族,這是商人族內婚傳統的表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入西周後,商人的史氏薛國又存在了三代人,大約六七十年,然後就徹底消失了。在文獻和考古中,史氏薛國徹底消失後,當地土著的姒姓薛國卻重新出現,並存續到春秋晚期,且一直作為魯國的附庸,衷心歸化於周人文化圈。可能在西周前期的昭王或者穆王時,周朝幫助姒姓的土著薛國復國,而商人史氏則被周朝強制遷徙,或者逃亡到了更遙遠的東南方,從此永遠消失。

以上是殷商遺民在西周初年保留人殉的情況,總體特徵仍是減少,到西周中後期幾乎完全消失。

不過,和基於原始宗教向神奉獻的人祭與人奠基不同,用人殉葬是一種更為個人化的思維,富貴者希望把妻妾和奴婢帶到彼岸世界繼續侍奉自己,所以人殉在古代一直不絕如縷,直到清代。只是稍為幸運的是,後世的人殉規模已經遠不如商代。

人祭記憶的暗流

周公執政時期不僅禁止人祭、人奠基和人殉行為,同時還禁止在書面文獻中提及商人的這些風俗,結果,剷除人祭的記錄也和人祭行為一起消失了,只剩下了地層中那些無法銷毀的遺跡。

但是在文字記錄之外,人們還有口傳的歷史記憶,這是朝廷禁令難以銷毀的。可以合理推測,有關商代人祭行為的記憶仍會在周朝的民間和貴族中私下流傳,成為和官方意識形態很不同的暗黑歷史記憶。

到春秋中期,商朝滅亡四五百年後,周王室的權威已不復存在,各諸侯國的自主性空前增加,關於人祭的暗黑記憶也開始浮出地表,甚至變成個別諸侯國的官方行為。

西元前六四一年,志大才疏的宋國國君襄公試圖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命令邾國去攻打鄫國。這兩個小國均為東夷系,位於今魯南地區棗莊市附近。結果,邾國人俘虜了鄫國國君,並將其獻祭給了「次睢之社」,即次睢的土地之神。

有學者考證,次睢在今徐州市附近,離商朝後期的丘灣社祀遺址不遠。宋襄公這麼做的目的,是 要震懾東夷,使其臣服於宋國,《左傳.僖公十九年》曰:「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這裡的「用」,為殺祭之意,和殷商甲骨卜辭中大量的「用羌」「用俘」完全相同。這表明,在春秋列國中,關於商人獻祭的細節知識並未完全失傳。

但另一方面,宋襄公的行為在當時也屬離經叛道,他的兄長司馬子魚就說:「在古代,用牲畜祭祀都是不合理的,更何況用人?祭祀是為了求神保佑人,如果殺人獻給神,神會來吃嗎?搞人祭的國君會不得好死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