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直到捐軀都沒真正明白,什麼是戰爭」記者手記:烏克蘭戰爭週年,每個人都有一段生活巨變的故事

2023-03-21 15:00

? 人氣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戰爭和生活更像是兩根緊密纏繞的繩子,時而戰爭佔了上風,時而正常生活又奪回一些存在感,兩者卻都不會缺席。

烏克蘭之行,我覺得最難傳達的,是烏克蘭人現在如何在於俄羅斯交戰的情況下,維持一個基本正常的生活。因為在所有人的認知當中,戰爭的能力是毀滅性的,像末日一樣吞沒了一切。但烏克蘭人把俄羅斯人擋在了烏東,因此在大片烏克蘭的國土上,人們依然按部就班的生活著,上班下班,買菜做飯,去美容院,去買衣服,去跳舞,去運動。超市裡依然有琳琅滿目的貨物,各大商場、飯店、酒吧都開著門。但戰爭也確實無孔不入,各大城市都有宵禁,防空警報幾乎天天都會響起,飛彈從天而降的可能性隨時都存在,在提醒著試圖維持生活的人們,戰爭還沒有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準備出發去烏克蘭之前,我打電話詢問了有經驗的記者朋友,還和已經在烏克蘭的朋友通了電話,做好了該做的準備,但還是有不安的情緒,知道這和其他出差的行程都不太一樣,畢竟我將要入境的國家,在邊境上有一場在全球的關注之下進行的戰爭。而這個時間點也很特殊,是距離去年2月24日全面戰爭整一年的日子。

有朋友說,你這是去戰區,心情忐忑也是理所當然。我聽了,心裡嘀咕,問題就是,我不覺得我是去戰區,我要去的一個有戰爭在發生的國家,這和戰區是兩個概念。 在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去波蘭參加了一場研討會,而與會者大部分是來自烏克蘭的媒體同事,我與他們聊工作,談日常,當然有充滿了各種情緒的時刻,但大多數的時候,他們展現出的都是一種和生活在柏林的我們一樣的「常態」,我時常想起這種他們所傳遞給我的常態感,讓我覺得,我即將要去的這個國家,也就是另外一個歐洲國家而已。

戰爭和日常生活的交錯

22日,我坐飛機從柏林到了華沙,再轉機到熱舒夫。到了熱舒夫之後,才發現我的行李被留在了華沙。經過一番交涉之後,航空公司說,行李要今天夜間才能到熱舒夫,之後可以送往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但是,除了烏克蘭,因為是戰區。這是此行我第一次感知到,戰爭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而是一個無處不在的事實,可以蠻橫地入侵任何一個人的生活。

到達利沃夫的時候,已是華燈初上,餐廳和酒吧的燈光溫和,隔著玻璃看到人們在享用美食,相談甚歡。在市中心的廣場上,有街頭藝人在彈琴唱歌,周圍有圍觀的人群,小朋友在奔跑玩耍;還有小販在售賣發光的氣球。在進城的路上,我看到一座正在修建的房屋;在市政廳的對面,一家紀念品店到了晚上九點多還在營業,琳琅滿目地陳列著各式紀念品,烏克蘭國旗的黃藍兩色的物件在店鋪裡處處可見,還有很多是愛國或者戰爭主題的,比如一個杯子上寫著,「Be brave like Ukrainian」, 比如穿著軍裝的哲連斯基印在巧克力的包裝紙上,在烏克蘭家喻戶曉的排雷犬「子彈」的玩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