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該如何拋棄迷失和虛幻主義,重新建構國家定位?

2022-11-26 06:10

? 人氣

2022台海危機,中國解放軍拍攝的台灣海軍軍艦(資料照,新華社)

2022台海危機,中國解放軍拍攝的台灣海軍軍艦(資料照,新華社)

水中鹹味,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見其形,卻失去一村人眼睛。

《宋・佚名》

台灣身處亞太第一島鏈,置於國際地緣政治中,可謂重中之重。但由於歷史作弄,台灣經歷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被殖民過程,飽受欺凌。姚嘉文曾在身陷美麗島事件,利用受關押期間,寫了一套歷史書籍,名為《台灣七色記》。撰述台灣人被各種殖民和統治的悲哀。之後又經歷二戰,美國把台灣委託中華民國代管3年,但3年後台灣成為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所在地。此後台灣便身處國共爭端漩渦,遲至李登輝民主直選,台灣人開始有自己國家主權,但中共仍堅持消滅台灣,企圖扭曲《國際法》。而台灣在國際強權權利分割下,也面對國家認同分裂狀態。因此釐清何謂「國家」,進而凝聚不同族群,建立台灣命運共同體,實乃台灣人所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導言:「國家」是什麼?

處在一個被國際不正常化的國家「台灣」,國家在國際上正常化,更是首要目標,那麼我們要怎麼審視「台灣」或對外的稱號:「中華民國」呢?是不是一個具有領土主權人民和治權的地方都是國家呢?如果是,那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的國中之國,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不可分割的義務和權利,依造蔡英文總統2020年5月20日就任講話:「依照《中華民國憲法》」,那麼台灣人要如何去解決這歷史難體?還是這是台灣人不可逆的歷史宿命?或是歷史災難?因此拋開陳舊的法律思維,重新思考顯然很有必要。

在步入後現代世界思潮中,人類基本已放棄對總體合法化的渴望,甚至對普世價值產生了懷疑。此一說法,源於康得的目地論,在後現代解構思想中,倍受質疑。後現代哲學家認為目地論,存在這主觀客體對像過度臆斷,顯然是一種對客體的武斷,和單方面強暴。我們可以用更簡明的說,將思想導向目地,顯然是一種「運用」?這種運用,本身已讓主體和客體剝離。我們甚至可以將目地論,說成一種單身的婚姻生活,因為主客體間已經斷了連續。

一、多元價值與解構主義

由於後現代思維拋棄了目地論,使得多元主義思潮,成為後現代主義的標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去中心化,蔚為一種風氣。從一九三四年由西班牙作家弗奧尼斯(F. Onis)開始使用後現代詞彙後,後現代表徵的多樣性,不追求單一理論價值,似乎更合乎現實邏輯。從後現代主義看來,每個人對於所有事物感情,投射和理解未必相同,同樣的事物和空間,主觀意識必有差異性的思考。因此過度強調一致性,未必吻合主體與客體,多元化,從主體對客體間的關係與聯繫,更符合真實面貌。而社會文化的延遞更是藉由不同發展,演譯出多彩多姿的不同人文社會。因此後現代主義,又被稱為結構主義,亦既任何的人文社會都是由各種元素和架構所堆疊而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