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移民之路:《漢娜鄂蘭傳》選摘(3)

2018-07-26 05:10

? 人氣

漢娜鄂蘭跟家人四處逃亡,  在拘留營裡也曾思考過自殺與否的議題,最後成功逃離歐洲,到了美國。(取自youtube)

漢娜鄂蘭跟家人四處逃亡, 在拘留營裡也曾思考過自殺與否的議題,最後成功逃離歐洲,到了美國。(取自youtube)

一九三八年聖誕節期間,鄂蘭在猶太人代辦處找到了工作,幫助先後來自奧地利和捷克的難民。她和布呂歇搬到國民公會路一間公寓,因為他們期待鄂蘭的母親瑪莎前來團聚。辛沛爾在「水晶之夜」後不久去過柯尼斯堡,幫助瑪莎安排前往巴黎的行程。辛沛爾住在一家基督徒開辦的旅館,因為非猶太人不能住在猶太人家裡。她告訴鄂蘭和布呂歇,鄂蘭繼父馬丁晚上陪她走到旅館,把她送到旅館門前,那裡掛著「此處禁止猶太人」的標誌。大家都遵守反猶法規,可是辛沛爾印象深刻的是,柯尼斯堡居民在「水晶之夜」的恐怖事件發生之後非常震驚,彷彿暴力和毀滅力量令他們腦海裡閃現了不祥預感。而後一位街車車長挽著瑪莎的手幫助她上車,已足以讓辛沛爾和瑪莎感動不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瑪莎將近五年沒見過女兒了,也從來沒見過布呂歇。當「水晶之夜」令她相信鄂蘭不會回到德國,而自己的性命也危在旦夕時,她唯一想到的就是去巴黎跟女兒團聚,並把她小心保存的鄂蘭家族具紀念價值的物件帶到鄂蘭和布呂歇樸素的新家。她一九三九年四月前往巴黎時,隨身帶了些金幣,把它們偽裝成為鈕扣。這些「鈕扣」後來賣給富有的巴黎朋友,像茱麗葉.斯坦的兄弟,由此獲得的一筆錢足以支付鄂蘭在國民公會路上那間公寓許多個月的租金。可是瑪莎身邊帶著的另一樣物件──她弟弟拉斐爾在一戰中殉職而獲頒的鐵十字勳章──卻成為了負累。他們的公寓經常遭法國警方搜查。為了要設法把這個象徵德國軍國主義的勳章安全地從家裡移走,經過一番討論,最後鄂蘭用一件舊外套把勳章裹住,丟進街角的一個垃圾桶;瑪莎很快學懂了,在這個避難的國家,反德情緒跟反猶主義一樣熾烈。

瑪莎來到巴黎四個月之後,戰爭就宣告爆發;不過這只是「假戰爭」,法國人叫做「滑稽的戰爭」(drôle de guerre),德國叫「坐著的戰爭」(Sitzkrieg)。雖然沒有實際的戰事,但德國的難民覺得法國馬上就喪失了基本道德承諾:法國政府決定對有可疑政治背景的德國籍男人和來自德國的難民展開拘留。布呂歇和其他數以百計的難民要向一個服務營報到,為法國軍方提供勞動支援。布呂歇跟胡伯和柯恩本迪特一起被派到靠近奧爾良的維馬拉服務營。

§

當法國政府開始下令難民向服務營報到時,只有詩能帶來安慰。班雅明之前一個春天曾到丹麥探訪他的朋友布萊希特,回來時帶了布萊希特一首未發表的詩。鄂蘭把這首詩默記在心,布呂歇則將他們那份詩稿帶到維馬拉,把它當作具魔力的神聖護身符:營裡能讀懂的人就是潛在的朋友。鄂蘭記得,布萊希特這首〈老子流放途中《道德經》誕生傳說〉(Legende von der Entstehung des Buches Taoteking auf dem Weg des Laotse in die Emigration),「詩竟不脛而走」;「口耳相傳──成了撫慰、安忍與堅持的泉源──正是巴黎當時所需要的智慧」。據詩人敘述,智者老子在流放途中遇上一個邊疆官吏。面對這位樸拙的人,老子透過他的書僮傳達了他以靜為本的智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