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德國往事─激情燃燒的「六八」運動

2018-06-24 07:00

? 人氣

中國領導人表示中國是越南「可靠的,值得信賴的大後方」。毛澤東(左),周恩來(右二)和彭德懷(右)迎接來訪的越南領導人胡志明(左二)
當年,毛澤東、胡志明和格瓦拉是左青追捧的「神人」。圖為毛澤東(左),周恩來(右二)和彭德懷(右)迎接來訪的越南領導人胡志明(左二)

筆者結語:「六八」運動給後人留下了什麼?

「六八」開始時以一種嶄新的青年文化悄然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演變成大張旗鼓地提出政治訴求的群眾運動。它對德國社會的衝擊可謂摧枯拉朽,但年輕人的特點容易導致讓理想主義和革命熱情蒙住雙眼,相當缺乏自我審視精神和能力,現實與虛構之間出現嚴重錯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過去,再看今朝。當年「六八」反體制反權威反戰爭的動力已所剩無幾;「市民倡議」組織這顆全民參政的果實現在也只是現行體制的一種微弱補充;「六八」運動的政治繼承者——綠黨,也已失去了當年的勇銳和進取精神,其參政目的與當年的運動宗旨漸行漸遠;當年新生代那份單憑革命熱情就能將世界「輕輕地一抓就起來」(樣板戲《海港》戲詞)的堅定信念如今似乎已蕩然無存。

那麼,「六八」運動給後人還留下些什麼呢?簡單地說,它有兩大政治文化遺產:一個是徹底自由化了的日常生活,一個是潛移默化了的對歷史和社會的認知模式。前者鼓勵個性的自由發展和個人主義的膨脹,後者為德國人看待自己的歷史和美國在世界上的角色提供了不同的審視角度。

當年的「六八」人現大多已步入人生晚年,今日之社會恐怕再難如當年那樣給年輕人如此大的挑戰社會和傳統的空間,因為它已經擁有相當大的自由度。這也可以說是「六八」運動的一個成果。

「六八」是一場本身就充滿矛盾的運動:當年的新生代毫不留情地向一切專制形式和傳統開火,而他們的這種「毫不留情」本身其實就是缺乏寬容的表現;他們實際上打通了樊籬,啟開了門窗,推動了社會,但許多結果並非他們的初衷。我們可以說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行」,可在「破」和「立」之間,他們「破」心有餘,「立」志不足。如果他們當年的抗議不是自發即興的,而是有備而來的;如果他們當年真的推出自己的「六八」綱領,估計他們走不了多遠就會止步不前,因為他們的許多理想都帶著不切實際的烏托邦色彩。

「六八」既然是一場以青年人為主的社會運動,自然也就無法避免年輕人特有的偏激。回頭反思,這場運動對政治和社會的錯誤判斷在哪裡呢?筆者認為,最大的誤判在於高估了個人激情的功效和低估了傳統傳承的價值。當時的一句名言是「一切都是政治的」,可人實際上並不想成為一個百分之百的政治動物。將此作為改造社會的前提,這與格瓦拉當年在古巴塑造願為社會做無償貢獻的「新人」的失敗嘗試如出一轍。

儘管如此,「六八」運動畢竟給當事人提供了親身體驗掙脫傳統束縛、衝破思想牢籠和釋放青春激情的機會,給整個德國社會帶來了二戰後最深刻的文化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八」的歷史功績不容抹煞,「六八」的經驗教訓值得吸取。

*作者為旅居海外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