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德國往事─激情燃燒的「六八」運動

2018-06-24 07:00

? 人氣

這個被稱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運動原則上反對消費社會,帶有某種「新馬克思主義」特色。他們反對暴力,主張在學校和工廠,在藝術和家庭領域展開有針對性的和不斷重複的行動。他們不相信SDS組織的大型抗議活動會取得成功。他們對時下社會持批評態度,主張建立一個更加現代化和更加公正的社會,因而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理想支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霍克海默 (左前方),阿多諾 (右前方) 與 哈伯瑪斯 (背景右方) 於1965年在海德堡拍攝。(Heidelberg維基百科)
霍克海默 (左前方),阿多諾 (右前方) 與 哈伯瑪斯 (背景右方) 於1965年在海德堡拍攝。(Heidelberg維基百科)

1969年10月21日,勃蘭特(Willy Brandt)當選為西德總理,組成社民黨/自民黨聯合政府,從而結束了戰後保守黨派的執政歷史。他的當選,體現了當時選民中出現的左傾化思潮,同時也預示著,新左派的政治訴求已落實到具體的參政中,APO的存在意義明顯淡化。五個月之後(1970年3月21日),「六八」運動的領軍組織SDS由於內部的權力鬥爭宣佈自動解散。

「六八」運動中的新生事物

德國政治學者庫特·松特海姆(Kurt Sontheimer)在總結「六八」運動時說:「當年的抗議運動並未給社會的基本結構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但卻深深地改變了人們對這個社會的許多看法」。

在反體制思潮的影響下,高校的教學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批判性」科學觀勢如破竹。許多政治和社會學院的教程中,馬克思理論教材、政治經濟學、工運史和體制理論取代了比較政治學、社會及議會研究等科目;在歷史系教學中,敘述型講授方式陷於守勢,馬克思歷史觀成為時髦;德國語言文學系裡,「唯物主義文學」佔據上風;社會語言學家開始研究「標準德語的階級屬性」;在師資及社工培訓領域,「解放式教育」變得熱門。

在那個「一切政治化」的紅色年代裡,德國亦被新左派視為「階級社會」。「六八」運動爆發前在體制比較學中佔據主要分量的集權理論被懷疑為反共意識形態。歷史學和國際關係學對某些概念作了與時俱進的修正,譬如,「冷戰」被詮釋為以美國為首的分裂世界的資本霸權主義和以蘇聯為首的防守型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衝突;戰後民主體系被貶為「具有阻礙作用的新秩序」;經濟奇跡被輕描淡寫地說成是「重建階段」;聯邦德國的成立被視為在「恢復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統治特別殘酷的一種形式」,完全模糊和混淆了法西斯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的區別。這些「革命化」了的詞語和詮釋導致人們對西方社會的視角出現嚴重的單一化,在思辨和學術領域出現嚴重的沙漠化。

 中國文革中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六八」運動主張「實現與自我實現」。個人應該投身於社會實踐中,「參與」(Partizipation)變得非常時髦。在美國的民權運動影響下,包括西德在內的歐洲也變成一個「全民參政」的試驗場。當時,社會各管理階層紛紛湧現出所謂的「市民倡議」組織(Bürgerintiative)。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