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觀點:150年前的留學夢

2022-08-12 05:50

? 人氣

1872年9月,首批到達加利福尼亞州的留美幼童合影。左起:鍾文耀Chung Mun Yew、梁敦彥Liang Tun Yen、不詳、史錦鏞Sze Kin Yung、不詳、牛尚周New Shan Chow。(維基百科)

1872年9月,首批到達加利福尼亞州的留美幼童合影。左起:鍾文耀Chung Mun Yew、梁敦彥Liang Tun Yen、不詳、史錦鏞Sze Kin Yung、不詳、牛尚周New Shan Chow。(維基百科)

150年前,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一批留美的五十個公費生幼童從上海出發,坐上遠洋大船,航向太平洋的彼岸。他們在舊金山上岸,坐上橫越美洲大陸的火車。那時的火車,仍是我們在卓別林電影中看到的,西部大開發時代的蒸氣老火車,到達了麻薩諸塞州,然後被分配到新英格蘭等四十幾個家庭之中,開始他們的long stay。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孩子只有十二到十六歲之間,大都來自廣東、福建、江浙,且家境並不富裕的家庭。因為家境不好,父母才捨得讓孩子漂洋過海,去異國他邦學習。然而這一批孩子卻非常努力,很快學好語文,可以上當地中小學,融入在地文化的體育、馬術、水上運動等等。年輕人很快脫掉長袍馬掛,穿上西式學生服,剪上短髮,變成一個個生龍活虎的英挺少年。

從1872到1875年間,清廷共派出120名幼童赴美。朝廷的計劃是讓他們留學十五年,學習專業知識後,回國報效國家。而當時的中國與日本一樣,都受到歐美的船堅炮利所打擊,自覺文明不如西方,乃有派人學習的計劃,力圖西化自強。

中國還比日本有利的是,這個計劃是由第一個留學生容閎所提出,他知道西洋文明非僅物質的外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不夠的,還有各種科技原理、工程技術、法律知識、文化典章、教育制度等,都需要學習。因此學習並不限於技術層面,還有各種文明教育體制。

可惜的是,清廷派人留洋,還要他們在異國學習孔孟之道。在西方生活中硬生生要灌入傳統意識形態,結果當然不受學生歡迎。負責監督的官員陳蘭彬覺得失望,就跟朝廷打報告,結果原訂的修業十五年提早結束,全部返國。可惜了這一場學習之旅。

這些學生回國後,因官方未有安排,都歷經一段艱難摸索的過程。所幸他們學到的新知與世界觀,那種超強的能力,仍能有所用,各自在不同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後來有人成為總理,有人成為工程師,無論船政、鐵道、工程、內政、外交各方面,第一代留學生都有所奉獻。

可惜的是,這些學到新知的人無法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將西方文明體制學習成一種制度性的安排。一如日本的森有禮,他在1865年被鹿兒島藩選派赴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近代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後來回日本在伊藤博文的邀請下,擔任文部大臣,改革教育體制,設立了〈學校令〉〈帝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等。

一樣是學習西方文明,一樣派出了留學生,且派出的人數更多,但日本可以從體制變革,成為結構性的改造,而清朝卻糾結在傳統的意識形態裡,無法擺脫舊思維。是清帝國體量太大,難以急遽改變?或者傳統文化太強,體制沿襲太深,難以改革呢?

這幾天,正是中國第一批留美公費生出發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想到這些從中國鄉下出發的孩子,航渡太平洋,始見「舟車之奇,滄海之大」,再橫越美國大陸,看見全新的鐵道文明,滿心懷著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後回國來建設家園。那是何等壯闊的胸襟,那些青春希望的眼睛啊,曾是那麼閃亮動人。而一百五十年歷史,如此過去了。

寫至此,忽然想到臺灣也曾有過過「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留學風潮。那時臺大和臺灣學界還有不少大師,如留德的周德偉即是海耶克的學生。可如今臺大居然在討論林智堅論文抄襲案,那個一落千丈啊!而那個國安局長,還在那裡官官相護,推三阻四,讓人不免想到清朝官僚的嘴臉……。

唉,唉唉,臺語說的「真懨氣啦」!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