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孩子要養,為何不找份好工作?社工15年看遍台北貧困家庭,道出壓垮單親最沉重關鍵

2022-07-21 09:20

? 人氣

(謝孟穎攝)
「小孩看到這樣樂在其中的媽媽也會說,媽媽以前因為身心狀態睡不著,現在常常研究食譜累到睡著。」(謝孟穎攝)

隨著2020年開始的疫情衝擊,社會局擔憂群聚感染,共餐一斷再斷、甚至連據點都停止開放超過一個月,這樣斷斷續續的在社工看來也是一大隱憂,于芳懿很希望政府能理解人與人的連結重要性:「我們孩子不能一個月都不接,已經有各種前例證實一個月不接的話孩子會變什麼狀態、我們要花更多力氣拉回來……我們現在把共餐改成便當、讓孩子帶走吃,但對大家來說一起吃飯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雖然也無法明確說這就是『人跟人疏離』,但拿回家各吃各的,可能就是以前那個樣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奪走了許多,原本有身心狀況的孩子可以在爬山運動練習挑戰自己、有孩子主動提出要辦的攝影課、中秋節火鍋聚會,原本這些契機都可以讓互不理解的孩子與爸媽有機會對話,現在都被奪走了。雖然如此,社工們依然好好陪在家長身邊,陪著他們一起面對各種生活考驗。

例如一名育有4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好不容易撐到4個孩子都上學了、可以找工作了,仍有孩子出現拒學狀況,社工就替媽媽與老師溝通,而媽媽一點點從社區零工做起,她開始思考回去過去擅長的美容理髮,也在2021年成功租屋搬離娘家。好幾個媽媽慢慢改變,李柏祥說社工們在這過程都有不同的角色,例如有人負責安定經濟與貧困狀況、其他社工可能就是負責就業媒合。

沈曜逸則分享,2021年三級警戒期間有一名本來就是「類單親」的媽媽受到家暴,社工就替她聯繫家防中心、申請租屋補助、終於脫離夫家,也介紹一份影印店工作讓她能應付上漲的開銷──但社工做的當然不只如此,當他們發現這媽媽願意分享一點心情,就鼓勵她說出來、參加演講或上podcast,搬家的過程也一起,「我也會陪她去討論對『家』的想像是什麼,她會說沒有想像、以前也住安置的地方,但透過搬家練習,我們就去推動她對家有什麼想像,什麼東西放哪、要增添什麼,她的狀況也慢慢有些發展。」

生活穩定後,那媽媽也開始自創臉書粉絲專頁、手繪、把自己的插畫做成徽章,沈曜逸看到的最大改變不是物質,而是心境:「她本來都沒有餘裕做這些,但她慢慢開始嘗試自主,產生很多以前沒有的想像。」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外觀(謝孟穎攝)
「如果他們能有個好好整頓自己的地方,他們會更有能量去找工作、好好照顧孩子。」(謝孟穎攝)

原先沒有空間期待未來的人能對未來產生多少想像,社工們說這終究要透過陪伴才能知道,是透過陪伴才知道有單親媽媽想開小吃店、有媽媽可能適合陪伴貓狗的工作,陪伴的過程空間隨之產生。對於未來,社工潘育欣說協會也將發展一個屬於媽媽的空間,雖然本來媽媽們就會在據點門口交流、交了朋友甚至也會在有人確診時互相幫忙,有了經費就可以更有專屬媽媽的空間,一如社工馬明毅說的,難得有專屬媽媽的按摩整骨活動時,那媽媽好開心:「第一次來這裡是我的事,不然之前都是為了孩子。」

「如果他們能有個好好整頓自己的地方,他們會更有能量去找工作、好好照顧孩子。」誰都希望孩子能有好的爸爸媽媽,而「台灣社區實踐協會」15年來的努力,就是照顧好各種辛苦的爸爸媽媽。先被照顧好,大家才會好。

陪伴更多孩子安心長大,請參考「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臉書粉絲專頁、捐款支持「陪伴邊緣媽媽-南萬華的心安港灣」募資計畫(連結)

本篇文章共 2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5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