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孩子要養,為何不找份好工作?社工15年看遍台北貧困家庭,道出壓垮單親最沉重關鍵

2022-07-21 09:20

? 人氣

20191007-貧窮、萬華、住宅(謝孟穎攝)
擔心一人倒全家倒而不敢去工作、擔心孩子無人照顧而隱瞞確診、有工作的家長難以因應孩子在家上課各種突發狀況,疫情確實對社會最脆弱一角造成更大衝擊(謝孟穎攝)

困境當然也在已有工作的單親家長身上,于芳懿說了更極端的狀況:「他為了繼續工作,有症狀寧死不快篩、就不用面對有沒有確診了,就算快篩陽性要不要做PCR又是另回事,不去做就不會確診、不確診就可以繼續工作──太多人經濟一斷就有很大影響,他們就會不想面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從2020年發展至今,曾有段期間是學校突然停課、全班隔離、家長也要跟著隔離,沈曜逸說當然會有家長擔心是否跟老闆請太多假;隨著2022年學校轉為視訊上課,有忙工作的家長把孩子交給夫家長輩照顧、孩子手機壞了一整個星期沒上課都沒被發現,即便有社區友善職場讓媽媽帶孩子一起去工作,孩子沒太多衣服可以穿、穿著學校體育服開視訊,那孩子就被同學當作怪人,為什麼大家都在家穿便服、你卻這樣呢?即便後期教育局開放到校上課政策,于芳懿說執行上依然有落差,有些學校就還是說不行,剩下的問題依然是家長要自己處理。

擔心一人倒全家倒而不敢去工作、擔心孩子無人照顧而隱瞞確診、有工作的家長難以因應孩子在家上課各種突發狀況,更不用說他們是難以符合低收入戶資格的貧窮人,遠距上課的網路與手機、染疫後該吃些什麼、沒有信用卡能叫外送也沒廚房煮飯都是問題──COVID-19疫情邁入第三個年頭,社工看見的,正是社會最脆弱的一角破碎得更徹底。

「如果他們能有個好好整頓自己的地方,他們會更有能量去找工作、好好照顧孩子…」

這些困境顯然不是什麼「為母則強」、什麼愛就可以跨越,能支撐起愛的,或許社區也要替家長建立力量。「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成立以來先是讓孩子下課有地方待,讓需要工作的大人可以安心工作、全職照顧孩子的大人也有空間休息,這樣生活在一起,也細膩地一起找出大家能一起做什麼,不斷累積小小而珍貴的改變,看似平凡的「共餐」就是其中一個。

協會曾有一周兩次共餐,原先讓孩子練習開菜單跟自煮,社工李柏祥說:「我們發現滿多孩子是會煮的,他會慢慢自豪說家裡媽媽煮什麼好吃、他會煮什麼,也可以對一些原本家裡吃不到的食物更熟悉。」于芳懿也看見:「大家會期待一起吃飯的感覺,有時候孩子跟家人有些疏遠、有爭執、或單純父母忙,但在這裡,大家可以一起感受到被支持、被關懷、跟一家人一樣……」

共餐也給了單親媽媽力量,社工馬明毅分享,社區有位媽媽身體狀況不好、長期無法出去工作、但她也想試著做什麼,雖然這媽媽原本不喜歡煮飯,但在據點煮飯工作機會,不同的孩子回應又許願,到後來自己的孩子也看見媽媽的改變:「她現在會覺得煮飯是她最快樂的時間,煮飯小孩不會來騷擾她,煮完看小孩吃完她還有一兩個小時休息空間──小孩看到這樣樂在其中的媽媽也會說,媽媽以前因為身心狀態睡不著,現在常常研究食譜累到睡著。」

本篇文章共 2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5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