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寰觀點:通膨來了,央行怎麼辦?

2022-06-20 05:50

? 人氣

聯準會二度升息。(美聯社)

聯準會二度升息。(美聯社)

就在美國甫公布5月份通膨率刷新40年新高紀錄後,聯準會在本月15日召開理事會,並於會後宣布調升聯邦基準利率3碼,這是美國今年第二度升息,且此次升息幅度創下28年來的最大調幅,而我國央行也緊接在聯準會決議後宣布調升利率半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以來,除了日本和中國之外,主要國家央行陸續啟動升息或減少貨幣供給,力圖壓制來勢洶洶的通膨巨獸,但從不斷更新的數據觀察,全球通膨問題似有持續惡化的跡象,各界也對全球是否即將步入停滯性通膨困境表示憂慮。

自從1970和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通膨危機」這個名詞似乎已逐漸被多數富裕國家的人們所遺忘,許多人對通膨所帶來的痛苦,可能也早已不復記憶,記憶中僅存的,也許是偶爾在新聞報導中看到若干低所得國家因為政策失當所引發的通膨危機和經濟衰退。

或許有人對2008年辛巴威曾身陷惡性通膨的新聞還有些許印象,當時辛巴威民眾推著單輪水泥車,急忙著將現金帶到市場採購,深怕商品價格在下一刻就再度翻揚。辛巴威政府也在當時發行堪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面額的百兆紙鈔,諷刺的是,它的購買力僅價值當時的0.25美元。

回顧20世紀以來的百年通膨危機史,可以發現通膨問題從未消失,而其根源則與政府政策高度相關。

100年前的德國,當時的威瑪共和國為了支應一戰後各國對其聲索的巨額賠款,選擇大量印鈔,遂引發惡性通膨危機。1923年德國物價平均每兩天便翻漲一倍,當時4.2兆德國馬克僅能兌換1美元,而惡性通膨帶來的影響,也被歷史學家認為是造就希特勒崛起的主因之一。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應財政赤字大舉增發貨幣,1945年到1950年台灣躉售物價上漲超過2萬倍,國府遂於1949年進行貨幣改革,以4萬舊台幣兌換1元新台幣。

1971年,智利政府為了融通政府赤字,以債務貨幣化方式填補財政缺口,造成1972年和1973年通膨率分別飆升600%和1,200%,並導致政權更替。較近期的是委內瑞拉,這個曾經是南美洲最富有的國家,95%的經濟成長仰賴石油出口,2014年國際油價墜入熊市之後,政府同樣透過印鈔方式刺激經濟,致使2016年通膨率升至800%,2021年通膨率仍高達265%,至今仍未擺脫通膨困境,一瓶礦泉水要價700萬玻利瓦爾幣。

1970年代,能源危機與停滯性通貨膨脹(停滯性通膨)重創全球經濟,這是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發表經濟政策演說(AP)
1970年代,能源危機與停滯性通貨膨脹(停滯性通膨)重創全球經濟,這是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發表經濟政策演說(AP)

歸結百年來數起著名的通膨危機史,可以發現通膨巨獸短則5至10年,長則2、30年便會在不同國家現蹤,縱然通膨現身的時空不同,但鬆開綑綁通膨巨獸繩索的都是同一把鑰匙:超發貨幣,如同貨幣學派宗師傅利曼所言:「通膨永遠是無所不在的貨幣現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