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發現蔣渭水」到「守護蔣渭水」

2018-05-07 05:50

? 人氣

四、遺產

蔣渭水重燃「政治熱」時為三十歲,逝世時僅四十歲,在「十年如一日」的奮鬥旅程上,經由四大志業的輻射與影響,蔣渭水在推動台灣近代民族運動所扮演的角色,有如孫中山在領導中國近代國民革命運動所扮演的角色一樣,而成為「台灣的孫中山」。從歷史觀點考察,蔣渭水的歷史遺產,至少包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台灣主體性

1923年底的治警事件,是黃金十年抗日過程上第一個重大的政治迫害事件。代表日方求刑的三好檢察官在論告中稱:「本案台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會員中,最年長者是三十左右,其他均為二十歲前後,剛度過書生生活而已。」這種年齡已比日本統治台灣的時間為短,也就是說,先覺者自出生以後,即一直生活在日本統治的事實之中;這個客觀現象,加上西來庵事件的慘痛教訓,「所以那時臺灣人的思想都是屬於統治者的,《台灣青年》一出現,才把(天然)隸屬的思想打破,才出現『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的思想界才有些生機。」

「台灣不是統治者的台灣」!「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有如「從台灣上空投下的一個炸彈」,使先覺者猛然覺醒;而「兩個太陽輝耀的台灣」的客觀現象,又襯托出日、台人鮮明的對照與歧視;因此先覺者乃以「不死之心」,「抖擻精神」,自覺覺人的意識,共同致力「振起同胞元氣,以謀臺灣幸福」。

蔣渭水四大志業——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臺灣民眾黨、臺灣工友總聯盟,都冠以臺灣之名,且關心的對象都是臺灣同胞。在文協階段,蔣渭水以「文化頭」的身分,多次入獄,看到「面色很是蒼白全無生氣」的「鱸鰻」時,便以一種「誰人父母不痛愛子兒」的熱腸,表達「這個社會的缺陷」;而1925年元旦,在民報的「晨鐘暮鼓」欄,蔣渭水一開口便說:

「現在是什麼一天,是大正十四(一九二五年)的元旦!我要把這晨鐘暮鼓挪放到在新高山的極頂,大敲特擂起來,北至富貴角,南至鵝鑾鼻,西至澎湖島,東至紅頭嶼,四向八方的臺灣三百六十萬同胞,都從睡夢中一時就覺醒起來!然後就對我三百六十萬同胞,先喊一聲,刷新精神!才下個動員令,請從這維新的第一個元旦,我們大家……都要提出精神來盡做臺灣人一份子的任務。」

民眾黨在建黨過程上,黨名、黨綱均遭修改,「期實現臺灣人全體之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的立黨精神,一度被修改成(一)確立民本政治;(二)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三)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最後才得以臺灣民眾黨的名字正式成立。1929年,民眾黨在具有代表性的第三次全島大會宣言內,一面嚴正指出「代表政治勢力的太陽」,在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都對「代表社會勢力的太陽」的全面性壓榨與歧視;一面更向「我臺灣同胞」嚴肅呼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