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發現蔣渭水」到「守護蔣渭水」

2018-05-07 05:50

? 人氣

三、志業

1921年,經由林呈祿戰略引導,林獻堂拍板確立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下簡稱台議運動)展開以來,蔣渭水覺得「和我的主義,大有暗中相合」,認為是當時「台灣人唯一無二的活路」,不但主動與林獻堂「遙為響應」,且重燃他冷卻多年的「政治熱」。從此以後,隨著文化、社會、政治運動的推展,蔣渭水乃由一位醫病的醫生,經由四大志業的推展,變成一位醫國醫民的政治社會運動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創立文化協會:

重燃「政治熱」之後的蔣渭水,在不到一年之內,於1921年10月17日,成立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為核心),由林獻堂任總理的臺灣文化協會。1924年,治警事件第一審公判時,蔣渭水在「五人答辯」(包括林幼春、林呈祿、陳逢源、蔣渭水、蔡培火)中,曾口述創設文協的動機:

我要感謝神明,使我生做臺灣人,因為臺灣人把握世界和平的鎖鑰……以中華民族做日本國民的臺灣人,應具有做日華親善之楔子的使命……而賦予極大使命鎖鑰的臺灣人,因為現實患著最可憐的病症,所以全沒有力量可作為,這病因是知識的營養不良,文化協會是因為要根治臺灣人的病根而設的。

1925年,在民報發行五週年的特刊號上,蔣渭水也曾筆撰創立文協的動機:

臺灣人負有做日華親善的使命,日華親善是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前提,亞細亞民族聯盟是世界和平的前提,世界和平是人類的最大幸福,又是全人類的最大願望,所以……臺灣人是握著世界和平的第一關門的鍵啦……我們一旦猛省負著這樣重大的使命,就要去遂行這使命才是,……然而臺灣人現時有病了……我診斷臺灣人所患的病,是知識的營養不良症……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文協的目的既為「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初期的活動,自以「助長文化發達」有關的文化啟蒙為主要工作。由於蔣渭水為文協主要推動者,又為「專任理事」,成立時本部又設於台北,初期的活動,大都以蔣渭水為中心的臺北文協首先帶動,且做得最為熱烈;其後於臺南文協,也一度跟進。文協所辦的活動,較重要的有:(1)刊行會報;(2)設置讀報社;(3)舉辦各種講習會;(4)開設夏季學校;(5)推動電影與文化劇;(6)舉行文化演講會。其中影響最大的為文化演講,由於文化演講的次數及對象均較講習會為多,1925年到1926年間,依總督府統計,文協每年舉辦的文化演講竟有三百一十五次,聽眾達十一萬人次以上。也因此,文協在黃金十年的最大意義,除文化啟蒙之外,便是如《警察沿革誌》所說,文化演講開「本島農民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先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