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觀點 2022年「兩會」下的國際關係與兩岸情勢

2022-04-04 07:10

? 人氣

針對2022年的「政策取向」部分,李克強認知到國家發展上面臨的風險增加,所以在主要預期目標中特別提及:穩定貿易的進出口質量、平衡國際收支,減少污染物排放。不過,在能源消耗方面,很務實地說出中國在相關政策上將「留有適當彈性」;毋寧,習近平曾在聯合國承諾的中國碳峰值與碳中和目標,從目前的報告內容觀之,有極大可能性將無法兌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月5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出席會議。(翻拍自人民網).jpg
3月5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出席會議。(翻拍自人民網).jpg

總體而言,今年「工作報告」的發展目標約有七個面向,內容比重落在國內層次較多,但實踐上這些國內事務皆會與國際層次的某些變因有所聯繫。本文認為,疫情防控應該還是2022年的施政核心(至少在六月底以前),而目前長春、上海,以及香港的疫情治理將成為指標性的關鍵。其餘的政策面向宜注意如下可能性:

一、經濟穩定發展對中國而言變得更加重要,所以主動武統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在2022年是小的。但如果中國確實維持住今年GDP實際成長不低於5.5%,而台灣和美國相對表現較差時,2023年之後台灣受到武力攻擊(無論局部或全島)的可能性將增加。

二、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依然是施政主軸,首要目標就是讓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穩定。然而,2022年國際與國內不少因素會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特別是美元的寬鬆化、亞太地區經濟復甦狀況、疫情發展的難以預期等等,皆可能促使資產價格調整或市場出現緊縮,屆時人民幣究竟是投資者心中的避險資產還是風險資產,將左右其匯率穩定的程度。

三、在深化改革方面,報告提及「擴大市場進入」,訴求更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國企改革因此避不可免,但民營為主的經濟發展能否面對市場開放後的國際競爭,是一大問題。北京當局一方面想透過外企來刺激本國產業的轉型和技術升級,但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護某些國內產業,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有可能會更明顯,也更容易成為被政治化的議題,特別是在此次報告中提及的「服務貿易」部分

 四、在創新策略方面,提及「推進國際科技合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報告用語是「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慧」(報告用語是「人工智能」)。清楚可見,中國深知要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不可能不與國際合作,但在美國的施壓或阻撓下要怎麼找到願意與之合作的對象?早在20年前(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就已提出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政策方向;2007年中科院颁布以5年為期的國际科技合作规划文件。這些實踐均足以證明,中國無法在欠缺國際合作的情況下躍升為科技大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