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觀點 2022年「兩會」下的國際關係與兩岸情勢

2022-04-04 07:10

? 人氣

參閱《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當中提到:「……習近平同志就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我們推動實現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此外,中共政治局常委汪洋曾經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黨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圖謀,堅決遏制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主動權」。根據這些資料可推知,「方略」的確切內容可能還在成形中,並且可能中國共黨產內部也還沒有一個系統性說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民日報》曾於1月19日提及「五組關鍵詞」,但也僅僅可能是「方略」的主體訴求,而不是政策指引。依據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的觀點,「方略」雖維持北京當局向來的「和平統一」立場,但並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過,武力統一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共用以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後手段。清楚可見,武統已是「候選人」級別的政策選項;當兩岸關係越不穩定,或是台灣越傾向親美疏中時,北京當局練兵備戰的各項準備措施就越多。

另一點值得重視的是,中國對台政策已毫無懸念地採取實力至上的現實主義。習近平本人表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中國發展的情況。只有中國的實力不斷強化,才能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基礎和後盾。從近五年兩岸關係和台美中三邊關係的發展來看,綜合國力提升後的中國在遏制台獨、制衡美國介入兩岸事務上確實發揮了作用(特別是在經濟面向)。有鑑於此,國家實力界定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兩岸關係的基調,必將在北京當局的整體戰略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兩會結束後,有一些媒體評論臆測,台灣問題要到今年下半年的二十大才會有較明確的討論。對此,本文認為,兩岸問題與國家統一始終是北京當局的核心關切,有時未於特定工作報告或會議中提及不代表其重要性發生變化,或政策方向有所調整。或許中共二十大會針對台灣問題擬定較明確的新政策,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前提和立場不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最後,參考汪洋於3月9日參加台灣代表團審議時的發言,可知中共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具有時間與實力面向的自信心,也就是認為台灣早晚會回歸「中國」。然而,隨著台灣人口結構中的「榮民」漸漸稀少,同時新一代人民的本土意識與主體性日益增強,時間這個變數究竟是不是站在有利於北京當局的一方,恐怕還難以驟下定論。

伍、結語

觀察今年的兩會,之中有八成是一如往常看北京當局如何規劃治國之策,以及整體中國社會最迫切或正在發展的趨勢,另外二成則是得見中國對未來政經局勢的評估。 鑑於今年兩會是二十大召開前最關鍵的一場會議,必須為二十大的人事換班,還有2023年人大與政協的換屆做好舖陳與穩定軍心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似可說明今年李克強的「工作報告」何以聚焦在內政更勝於外交,且有意冷處理兩岸問題(但並非沒有處理或表態)。經由粗淺的觀察與分析後本文認為,中國現階段還是非常需要一個低衝突性的對美關係,並且期待與歐洲或其區域合作共好。在此情況下,中國的外交將是務實穩健的現實主義,兩岸關係也暫時不太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