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國國民黨「疑美論」的歷史淵源

2022-03-20 07:20

? 人氣

解決了民主與否的問題後,中華民國與美國最後的矛盾就是如何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對待共產黨的態度,其實比起政治改革而言更是兩蔣父子與美國之間的根本矛盾,蔣中正之所一定堅持羅斯福撤換史迪威的原因,也是因為後者主張將美援物資提供給共產黨。閱讀過蔣公日記的人,應該都知道對中共太軟弱或者心存幻想,是蔣中正對美國抱怨最多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漢賊不兩立」的政策,直到蔣經國去世前最後一年,才伴隨著解嚴而有所鬆動。台灣人民被允許經由第三地前往大陸探親、旅遊與經商,可政府對政府的接觸還是相對有限。要等到經國先生去世,李登輝上台之後,兩蔣抗拒與大陸接觸的政策才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動員戡亂的結束,讓台灣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政治實體,為兩岸政權的接觸打開了大門。

以《上海公報》中「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之內容為基礎,兩岸當局在90年代初期都制定了模糊化「中國」內涵的「一個中國」原則。這不只拉開了香港會談與辜汪會談的序幕,也確立了中國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兩岸現狀政策,其實就是接受美國在尼克森訪問大陸以來所制定的兩岸規範。

馬英九與習近平的會面,為1971年尼克森體系建立以來發展的最高峰,讓兩岸政權彼此承認對方的存在。(翻攝自總統府)
馬英九與習近平的會面,為1971年尼克森體系建立以來發展的最高峰,讓兩岸政權彼此承認對方的存在。(翻攝自總統府)

從此刻開始,破壞現狀的不再是已經放棄「反攻大陸,消滅共匪」國策的中國國民黨,而是試圖帶領台灣走上「法理台獨」的民進黨。尤其是當李登輝走上「兩國論」道路之後,「疑美論」又成為美國政府或者學界遏止李登輝與陳水扁兩屆政府挑戰兩岸現狀的武器,而且還故意要由國民黨的政治人物或學者釋放出來,讓獨派知道美國不會在台灣先行宣佈獨立的情況下出兵保衛台灣。

誰是誰非難以蓋棺定論

回顧過去80年來國民黨與美國的交往,確實是充滿了各種問題與挑戰,但是我們很難單方面的把所有責任歸於任何一方。比如美國看似「重歐輕亞」的政策,確實對中華民國是有夠不尊重,但客觀分析當年的局勢,如果同盟國不優先擊敗納粹德國,就連經由大西洋將戰略物資送往印度,再通過駝峰空運運抵中國都不可能,要如何把抗戰打下去?

史迪威的作風固然霸道偏執,他的被召回絕對是100%的自取其辱,但是我們也不能不否認這一切的起因是蔣中正盲目支持陳納德,忽視了中國陸軍的建軍發展,為國軍在「一號作戰」中的失敗埋下種子。而蔣中正之所以盲目接受陳納德的看法,來自於他想搭順風車的心態,希望能讓中華民國在付出最少代價的情況下跟著美國一起成為戰勝國。

至於國共內戰,筆者不否認美國犯了不少戰略性的錯誤,但是導致中華民國失去大陸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民黨本身的失能。如果把所有丟掉大陸的責任推給美國,能讓老一輩的國民黨好受一點,其實筆者是完全能夠理解的。不過就如同筆者前面所言,《對華關係白皮書》存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讓國民黨人普遍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將自己的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