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維觀點:通膨來臨?讓人想起1970年代

2022-02-05 07:20

? 人氣

Fratantoni說,「公寓空屋率下降,加上待售庫存屋不足,造成住宅價格面臨上漲壓力」。美國住宅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後,就一直處於這種短缺,而且疫情引發的新一波遷徙,讓住宅短缺得更厲害。根據目前的分區法規,就業強勁的地區通常都無法合法興建新的住宅,許多研究指出,這對GDP的影響可能已高達數兆美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貨幣分析通常不會思考房地產市場對實體經濟造成哪些影響,但住宅政策很特別,無論哪一種價格理論都可以採用。住宅問題跟目前的供給鏈問題無關,但平價居住方案越多,中長期的房屋價格照理來說就會越穩定。房屋價格的漲幅一旦沒那麼大,就不會有那麼多老人提早退休;而市場上有越多房屋,央行也就能夠使用更多種政策工具。

至於進一步控制疫情的各種方法,只要不造成經濟混亂,對經濟絕對都有益。只不過整體社會的健康程度,並不會直接影響房地產價格。

1970年代的故事給了我們不少點子,但利率下降的趨勢已經延續了數十年,即使開始扭轉也需要一段時間。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們已經陷入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而只要適度進行結構性改革,停滯型通膨也就不會到來。不過有趣的是,在1980年代的雷根時期,「供給面經濟學」就是根據這種想法一炮而紅;但它那種以為只要減稅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很快就打了自己的臉,甚至被後來的小布希嘲笑為「巫毒經濟學」。不過即便施政結果不佳,供給面改革的核心原理依然屹立不搖。

總之,很多1970年代的思潮都值得今天拿來借鏡,只要在思考的時候同時考慮當下的現實就可以。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