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思專文:戰爭讓這個民族有了形狀,却留下不能解決的問題

2022-02-06 07:10

? 人氣

滿洲國執政就任式 (圖取自:維基百科)
在滿洲國和中國其他地方由日本人扶植的政權,提出的又是一種不同的制度秩序。圖為滿洲國執政就任式 (圖取自維基百科)

在由革命、戰爭、民族主義塑造出的這個四分五裂環境裡,中國政府制度的目標和結構,經歷了一個重大且全面的改變,成為所有地區和秩序的特徵。在這期間,可看到一股明顯的趨勢,即往強化國家公權力的方向發展。從最早的軍閥政權到最後的國民黨政權,每個政權為了維持獨立自主和發展經濟,都必須加強對社會和經濟的控制。這一趨勢始於抗戰前許久,但在抗日那幾年力道更是大幅增強。同一期間,我們也看到統治著不同地區的不同政府都一再努力動員群眾。政府官員認為,戰爭的恐怖與顛沛流離使人心恐懼失序,為此,他們致力於設立、擴大能叫民眾刮目相看的政府機構,以安定內部秩序。另一個我們一眼即可注意到的現象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公權力持續強化,而且這股不斷擴張的力量干預著現代中國社會的形成。權力愈來愈大的國家能找到數代的情報人員、執法幹員為其賣命,同時取得他們的效忠。戰時各政權熱中於打造強有力的政府機構,好將撲天蓋地的控制網籠罩整個社會。獲授予全權的祕密警察、執法機構、情蒐機構出現,這些機制有能力處理掉大量變節者和反對者。這一權力集中趨勢,與國家在其他關心領域所展開的重要行動息息相關,這些行動包括中央統一登錄國民、透過中央課稅體系榨取資源、愛國教育、透過學校課程和官方出資蓋的公共紀念物建構社會記憶、傳播國家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家經濟發展成為政府的施政要項之一,而且最終會重視到因此開始管理、控制、甚至國有化(抗戰時)幾乎所有產業。經濟發展計畫很簡單:靠政府之力發展產業,以及藉由課徵高農業稅,覓得發展產業所需的資源。經濟生活的私人領域因此受到限制。當然,在這期間,政府的經濟控制和開發計畫,只取得局部成果。到最後,這些制度可能如同朱莉(Julia Strauss)所言,是「弱政治實體裡的強制度」。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在抗戰結束後,才得以將其經濟生活或政治生活構想強行落實在廣大人民身上。直到那時,兩黨才有能力在自己所牢牢控制的地區這麼做。戰時政權要求對社會施以更大程度的控制,呼籲國民為集體利益做出更大犧牲,但也必須證明它們會在國民貧困受苦時伸出援手。國家與社會的新契約出爐,向社會提供貨物與服務的新觀念,在此契約中甚具分量。但中國各政府雖在這方面有些成就,卻大多未能履行它們在此契約中的責任。中國各政府最終要求的多而提供的少。整個民國期間,飽受戰禍、災難之苦的人民所得到的救助,主要來自非官方機構和國際救濟組織,例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紅十字會、世界紅卍字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