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思專文:戰爭讓這個民族有了形狀,却留下不能解決的問題

2022-02-06 07:10

? 人氣

五四運動思潮、其他思潮和歷史思潮之間,激盪出許多激辯,而這些激辯本身正說明中國現代性的多元並存。(取自封從德Twitter)

五四運動思潮、其他思潮和歷史思潮之間,激盪出許多激辯,而這些激辯本身正說明中國現代性的多元並存。(取自封從德Twitter)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從強烈的危機、瓦解、受鄙視氣氛下走出,極渴望破舊立新,重新開始,東山再起。中國歷任政府,乃至軍閥,都想要有某種革命性鉅變。許多書籍文章探索可能的革命之路,把拒斥革命者扣上「反革命分子」之名。文藝作品經常在傳揚革命觀。企業為了國民革命而販賣國貨。「革命」一詞含糊不定,對不同的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事物。因此,對革命的渴求無可避免導致不同革命路線之間關係緊張。中國社會裡以正確革命道路為主題的辯論,加深政治分歧,撕裂社會,即使外患當頭時亦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段期間的革命往往被後人評價為失敗或夭折。這些革命眼高手低,連往其崇高目標靠近都談不上,遑論實現。國民黨的共和制願景轉瞬即逝,五四運動知識分子所提倡的第一場文化革命,則始終沒有連結上廣大群眾。共黨革命大半時候接近破壞,甚於接近成功。中國的大大小小革命大抵而言似乎較善於破舊而非立新。儒家書院消失,寺廟遭關閉,習俗遭廢除,菁英受攻擊,沿襲千百年的觀念遭貶抑。但這些革命方案,即使未能實現其目標,卻往往啟動中國社會的深刻轉型。一批新制度被引入並試行,新的社會慣例在社會中確立下來,新技術獲採用,工作環境改變了,新的流動模式和日常生活模式建立了。在城市地區,改變最顯著,但改變的腳步也深入內陸農村。縱橫交錯的鐵公路和行走於河海的汽輪帶來新技術、新機會,還帶來新挑戰、新風險。由於對市場的倚賴升高,全球貨幣波動開始影響農村生活水準。此前中國社會從未在如此短的歲月裡經歷如此紛至沓來的種種改變,而且這些改變往往有害且從數個不同方向過來。

除了革命,戰爭也是這個時期的主流現象。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或起內戰,或禦外敵。戰爭帶來無窮貽害。戰爭造成兩千萬條人命喪生,有的死於中日軍隊交戰,有的死於被俘受虐,有的則是飽受戰火摧殘的平民。還有數百萬人死於基礎設施失修和疏於防杜、因應水災等天災。一九二○年代後期至一九四○年代後期,饑荒和天災普遍且頻仍。將近三十年殘酷戰爭不斷,可能奪走高達四千萬中國人民性命。同樣重創中國的,還有基礎設施、工業、建築遭破壞,以及中國民心受到的打擊。但這些戰爭也證明二十世紀中期時中國已有長足進步。數十年整軍經武、招募和訓練兵員、尚武精神傳播,使中國從軍事角度看已強大許多,自衛能力提升不少。一九○○年,庸弱的中國軍隊幾乎無役不敗,但五十年後,中國軍隊卻能在艱苦漫長的抗戰中,牽制住世界上數一數二耐打、能打的軍隊。一九四九年,中國即便滿目瘡痍,戰力仍頗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