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台灣氣候績效吊車尾的反思

2021-11-14 06:40

? 人氣

「德國看守」公布氣候變遷績效評比,台灣排名吊車尾,環保署抗議指資料有誤。然而,台灣究竟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做了什麼?(AP)

「德國看守」公布氣候變遷績效評比,台灣排名吊車尾,環保署抗議指資料有誤。然而,台灣究竟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做了什麼?(AP)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期間,「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9日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台灣排名再度吊車尾。針對這項難看的排名,環保署抗議,該評比使用的資料有誤,稱這項排名沒有意義,將評估不再參加評比。然而,除了抗議之外,進一步自我檢視,台灣究竟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做了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全球的角度,台灣的碳排放總量占全球的比例不到百分之1,微不足道,但人均排放量很高。依環保署官網,國際能源總署2019年的資料,台灣人均排碳量為10.77噸,為全球人均排碳量的2.45倍,全球排名第19。台灣的人均排碳量不僅高於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也遠高於歐洲的荷蘭、德國、英國、瑞士、瑞典、挪威等國。

該有的碳定價與碳交易制度 台灣都沒有

針對2050淨零願景,台灣迄今沒有提出邁向淨零的路徑圖,該有的碳定價、碳稅(費)或碳交易制度均未上路。《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才公告,尚未送到立法院審議,國內有些積極減碳的企業,即使率先發展碳中和產品,甚至整個組織與全部產品均達到碳中和,卻因為台灣缺乏碳交易市場,無法轉賣碳權,也無法增加收益,這些都是蔡政府該做而未做的事。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去年財報首度轉虧為盈,去年盈餘6億多美元,其中碳權交易大賺逾15億美元,但是台灣因行政部門的怠慢,迄今未成立碳排放交易所,企業即使握有大筆碳權,無法進行交易,無法獲取減碳的實質利益。

台灣2030減碳目標未更新 未與國際接軌

其次,要達到2050淨零願景,未來9年是關鍵。台灣針對2030年的減碳目標,要比2005年的水準減少20%,這樣的減碳目標已不符合國際的趨勢。依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建議,2030年的減碳目標應比1990減少50%,如此才有可能在2050年達到淨零。

在缺乏碳定價、碳稅(費)、碳交易等制度的情況下,目前既沒有鼓勵企業減碳的誘因,也沒有徵罰排碳大戶的機制,官員鼓勵企業減碳,只靠一張嘴,當然沒有效力。依國內過去減碳牛步的經驗來看,未來即使想減碳20%恐怕都很難達到,這也是為何台灣2030的減碳目標一直沒有更新。

課徵碳稅對窮人衝擊大 應有配套措施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召開期間,有關施行碳定價、課徵碳稅等政策,成為熱門議題。《彭博》報導,政府課徵碳稅,希望促使企業、消費者減碳,但可能對窮人造成較大的衝擊,窮人通常是氣候變遷下最直接的受害者,而能源、交通費用占窮人的可支配所得比重較高,窮人通常無法負擔能源效率較高的房子,政府課徵碳稅後,窮人受到的衝擊較大,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碳稅的稅收該如何回饋給民眾,政府有責任說清楚。為避免碳稅對窮人造成更大的負擔,使得所得不均惡化,碳稅的收入應用於回饋給民眾,補貼給低所得者。加拿大、瑞士把碳稅的稅收用於回饋民眾,德國、奧地利則成立基金,一部分用來改善家戶的能源效率,其他則用於協助低所得者支付電費帳單。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指出,正確的政策可創造環境、經濟、社會三贏,政府可先採行碳稅、能源稅或碳費,數年後過度為碳稅與碳交易制度並行,而碳稅的稅率可以比照歐盟碳交易價格前一年平均價。至於碳稅收入,有兩個功能,首先,應發放給全民,改善所得分配,尤其要照顧低所得者;其次,成立除碳基金,用來購買除碳服務,投資並獎勵研發除碳技術,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

台灣要提升氣候績效,應公布淨零路徑圖,建立碳定價、碳稅(費)與碳交易制度,並且更新2030年的減碳目標。政府要鼓勵企業、消費者減碳,必須建立制度,創造誘因,不能只憑一張嘴。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