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吳念真與一座島嶼的參照性 —— 寫給《臺北上午零時》

2015-01-25 12:01

? 人氣

吳念真劇作《台北上午零時》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劇照)

吳念真劇作《台北上午零時》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劇照)

在當代臺灣文化中,吳念真一人在電影、戲劇、文學這三個不同領域中都保持某種無法替代性的作用,而他卻只是自謙為一個講故事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全臺灣最會講故事」之稱的吳念真,最早進入大陸觀眾的視線,也許是他在《一一》裡主演的那個被生活壓垮疲憊不堪的中年人,然後才是他編劇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等等紛至遝來。他的名字和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代表了彼時的臺灣電影。而他散文作品《這些人,那些事》從大陸引進後,也成為暢銷書,一步步潤澤了當下一批城市文藝青年,成為了某種意義上臺灣當代文化的Icon。

2015年1月22日,吳念真帶《臺北上午零時》來到北京,在國家大劇院完成首演。首演場上,個別演員的些許緊張,絲毫沒有減弱這齣戲劇天然所含的臺灣六十年代濃厚的時代氛圍與土地氣息。

還是熟悉的人至中年回望青春往事的節奏,這也是觀眾們熟悉的吳念真老師講故事的姿勢。

這齣戲最初首演在2007年的臺北,是55歲的吳念真為1960年代而寫,也是他寫給16歲的自己一份青春回憶。

60年代臺灣經濟逐步騰飛,《臺北上午零時》曾是一檔電臺節目,它撫慰了許多從農村湧進城市的年輕人,同時作為60年代一首著名的台語歌曲,聽起來有點像是臺灣版「時間開始了」(註:胡風政治詩作,讚頌1949開始的中國)。

那麼,時間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該用政治維度還是經濟維度衡量?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吳念真提及在80年代,他在香港第一次看到了大陸的電影《夕照街》、《如意》感動地起立鼓掌。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尋找某種答案。

這是海峽對岸對大陸社會的第一次想像,而這種文化與異域的想像,在《夕照街》、《如意》中得到了滿足與重合,這兩部片子由北影廠拍攝於1982年前後,分別講述了胡同軼事以及家長里短。它穿越了思想領域的變異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落差,在人性與世俗層面上實現了彼此理解與融合。而這也是當下台海文化交流的重大意義。

《臺北上午零時》和1982年的《夕照街》,在形式上有其類似之處,敘事均圍繞某條面臨拆遷的街道場景而展開,前者是胡同裡的街坊,後者是眷村鐵廠的打工仔,而胡同裡的街坊因四十年變遷更具況味感。

《臺北上午零時》講述了一個標準的大時代裡小市民的愛情故事。大時代即臺灣經濟轉型期,也是城市化進程大幅提升的年代。吳念真本人就是那些湧進城市的年輕人的代表,他來自于南部,心懷著一個夢想,在大時代裡實現個人夢想,最後成為了「文化大師」。

在一個「打雞血」的時代,所有人都覺得只要不管不顧地往前沖,最後都是可以贏的,看起來似曾相識不是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