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觀點:巨大爭議背後─「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2021-10-09 05:40

? 人氣

第二波浪潮源自2010年。彼時「阿拉伯之春」與「推特革命」興起,國內社交媒體上人心浮動,西方普世價值的「股票」看似漲到了頂峰。一些有國外生活、工作或者媒體經驗的精英,包括專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與第一階段的留學青年和國內愛國主義青年結合起來,引入媒體和運營經驗,進行有組織的抵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1年6月,民間智庫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與《文匯報》合作,組織張維為與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世紀大辯論,宣布「歷史終結論」被終結。此後,春秋戰略發展研究院延伸出的觀察者網開始在網路輿論中嶄露頭角,在為中國發展高鐵辯護、反對「華盛頓共識」、揭穿西方制度神話、肯定中國發展優勢、主張中國模式等一系列輿論工作中,不斷擴大影響並吸引大量精英作者參與,很快取代四月網成為新愛國主義傳媒的旗幟。

這一階段的言論進入肯定性階段,正面總結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鮮明的區別於西方道路的自我意識。此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現象:一批過去屬於「沉默大多數」的理工科青年意見表達者在觀察者網等新媒體的幫助下進入主流輿論場,以一套重視實際操作的科工發展論述模式,更新了過去左右對立的政論話語模式。這一群體被稱為「工業黨」。他們作為中國新中產中的「自為」群體,擴大了新愛國主義的基本盤和理論實力。

第三波浪潮就是小粉紅的湧現。小粉紅的主體不再是知識精英,而是年輕的城市新中產後備軍,有著廣泛的市民階層基礎,這使得新愛國主義基本盤進一步擴大。與前兩波愛國群體相比,小粉紅群體更加年輕,女性比例提高,日常生活色彩濃厚,且融入了諸多粉絲群體,例如來自晉江與鳳儀論壇的群體帶有時尚圈女性粉絲群體特徵,來自帝吧、虎撲、B站的男性小粉紅則與體育、遊戲等男性娛樂粉絲群體關係密切。

在思想和言論上,相比前兩波青年的「鍵政」自覺,小粉紅的言論較少理論和政論性,更多從生活直觀出發。他們較少歷史包袱,沒有上一代人對「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雙重衝擊的記憶。2008年以來中國事實上的復興跡象,使他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發展比西方快,生活更方便,治安更完善,產業發展與疫情防控更有效率,因此產生樸素的國家自豪感。

在行動方式上,他們在商業粉絲文化中訓練出的「應援」組織能力是前兩波愛國青年群體所不具備的,其多中心化的網上動員模式不同于留學生或者知識共同體的精英行動模式,但同時也與前兩波群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與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網路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三、四線城市青年加入小粉紅行列,彼此之間存在諸多經濟、文化上的差異,小粉紅越來越成為一個駁雜的群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